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吴皓:免疫路上的求索者

2015年06月19日 14:47 来源:光明网  参与互动()

  【院士是如何炼成的?——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系列访谈之三】

  “在北大求学的时光塑造了我,尤其是教会了我在学术上自由求索。”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吴皓对记者如是说。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她是入选的7位华裔学者之一。

  孜孜不倦追寻免疫梦

  吴皓曾在北京大学接受过三年的医学预科教育,之后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主攻医学。对于这段经历,她回忆良多:“过去的这些经历令我受益匪浅:努力工作、善于分析、从小热爱外语。”谈起对免疫学的兴趣,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从来就没远离过免疫学。当我还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求学时,我就开始利用病人的血液样本研究狼疮。在我读博士和博士后时,我主攻病毒及病毒受体的结构。”

  她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光是在美国普渡大学迈克尔圠斯曼实验室度过的,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为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助理教授,六年后被评为教授。2012年,吴皓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教授,并担任波士顿儿童医院高级研究员。去年,她受聘成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之所以会在免疫之外对生物物理萌发兴趣,她认为得益于自己对数学和物理的着迷。

  她娓娓道来自己的研究兴趣:“我对某一科的免疫受体——它们隶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如何影响多种细胞的命运,包括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导致细胞死亡、变异和存活非常感兴趣。当今一些最成功的临床疗法都以此为基础,比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的药物。正是这最初的兴趣引领我一路走来,一直走到今天的结构免疫学项目。我也期待将结构免疫方面的知识转化为新的药物发现,在医药方面做出贡献。”

  谈起过去的经历,她不由怀想事业上的良师益友:“我很幸运能在事业中碰到那么多优秀的导师和朋友。科学研究有时候很难、很复杂。他们就是我的精神榜样,带领我穿过重重迷雾。”她说:“科学这条路上确实有许多挑战。当事情毫无进展时,人们往往陷入沮丧。可能是好奇心和对研究的痴迷驱使我前行,因为我很想明白‘为什么’。我们常在研究的领域中发现新的和意想不到的东西,这让我们忙碌,也让我们兴奋不已。”

  心心念念难忘故土情

  尽管吴皓已经定居美国,但她仍会怀念和关心祖国这片故土。她仍会和身边的人谈论起中国。她表示:“我为中国当前的发展深感骄傲,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国家对科学的支持力度都在提升。”

  2012年8月底,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来自“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信件。该信件驳斥了《自然》网站之前刊登的暗示叶诗文涉嫌在奥运会使用兴奋剂的文章。吴皓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她对记者说:“当时声援叶诗文的决定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委员会讨论的结果。作为科学家,我们相信数据的论证才是最强有力的。”

  当时那封信列举了多名游泳运动员在年轻时成绩大幅提高的例子,还统计了与叶诗文一起参加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的其他7位选手的相关数据,说明16岁的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并无异常之处。《自然》杂志网站在随后发表的一条“编者注”中承认,原来那篇文章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持,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误印象。《自然》杂志的相关负责人为此向读者和叶诗文道歉。

  谈及未来,吴皓还有更广阔的事业和更长远的科学梦想。她说:“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帮助人们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进一步讲,指导人们研制出更有效的药物。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人类疾病都有潜在的免疫根源。”而她将会在这条路上不懈求索,步步前行。(光明网记者 郑逸)

【编辑:杨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