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华文作家:用华文文学建构有血肉的丝绸之路

2016年11月07日 22: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电 (周乾宪)“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多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像。大漠黄沙、驼铃声声,世人就是通过它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存在。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三周年,生活在丝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华文作家7日齐聚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第一场分论坛,分享他们笔下的“一带一路”,共同探讨华文文学在丝路国家的融合发展。

  德国华文作家高关中出生于西安,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基于如此深厚的丝路文化土壤和浓烈的丝路文化情结,他不断萌发出进行相关主题或题材创作的计划。“希望发挥文学的力量,共同开启文学丝绸之路,不断扩大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土耳其华文作家高丽娟则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从事着华文写作。“作为一个作家,生活在那里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土耳其,她深刻感受到欧亚传统文化的交融性,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创作灵感。

  不仅如此,她说,“文学宛如灯火能够照亮新的丝绸之路,能超越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在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上的差异,抵达人心深处,点亮人性之美,使人情感相通。”她既用华人眼光记录土耳其见闻,又用文学的形式将中国介绍给当地人,让他们读罢不由“爱上中国人”。

  “丝绸之路”既有陆上的,又有海上的。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经过马来西亚。东南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亦可称为“海上丝路”。

  在分论坛上,东南亚华文作家共同探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和“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向记者介绍,随着中国移民生存状态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马华文学也从浓烈的侨民意识发展到鲜明的地方文学色彩。这种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移民的情感变化及心路历程。随着华文作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也能让中华文化通过他们的作品在当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黎紫书告诉记者,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主体部分反映东南亚华族的苦难史及奋斗史,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以商养文也是东南亚华文作家的特点。东南亚华文作家基本上都不是专业作家,比如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的擎旗人司马攻就是大纺织厂主。促使华文作家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的,不是世俗的功利,而是对于华文文学的痴迷与热爱。

  如今,“一带一路”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华文作家们将在华文文学中建构有血肉的丝绸之路,这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对丝路文化的精神承担。(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