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裔后代不愿接盘 荷兰中餐馆数量急剧下降

2018年05月21日 16:2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中国侨网5月21日电 荷兰《华侨新天地》日前刊文,讲述了目前荷兰中餐馆传承上面临的窘境:

  荷兰人记忆中的传统中餐厅是这样的:门外挂着醒目的大红灯笼,屋内挺立着雕龙画凤的柱子与天花板,一本挂在墙上的中式日历,一份摆在桌子上的炸虾片。

  1920年,荷兰第一家中餐厅Gouden Muren在鹿特丹开业。经过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勤奋努力,传统中餐厅已经同郁金香、羽衣甘蓝(boerenkool)一样,成为了荷兰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8年,荷兰曾有传统中餐厅2123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传统中餐厅逐渐被日式料理餐厅和新式中餐厅所取代,数量急剧下降,如今已经只剩1700家左右。

  鼎盛时期时,荷兰每一个村落里、每一个小镇上都会有一家中餐厅。可以说,传统的中餐厅早已成为荷兰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独特的符号。

  这个符号不仅仅记录了荷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记录着二战后第一批来到荷兰开中餐厅的华人的艰辛和努力。曾经在荷兰的中餐厅,常年无休,几乎每天都开门营业,风雨无阻;老板与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做老板的,工作的时间有时更长。

  每逢周末节假日,别人的休息日,却是中餐馆最忙碌的时候。到了餐期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忙到整个人手脚都飞起来。

  餐厅里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做吧台或是威打(服务员)的,工作范围从接电话接受订台、订货、餐期时候的迎宾、为客人挂外套、布置餐桌餐具,到点菜端饮料端菜、问候客人饭菜是否可口,要不要添茶水添饭,到最后的收拾桌子,算账,收钱,送客……流水线作业,一个人全包办。

  非餐期不忙的时候,还要收拾餐厅的卫生,擦玻璃、擦桌椅、擦吧台、拖地、吸尘、洗厕所,还要包迷你外带辣椒酱包,给炸虾饼分袋打包备用,有时还要自制凉茶饮料。

  而做老板的还要在餐厅开门前去买货,关了门还有结账,回家算账目,否则遇到税务局来检查,一周的账目不清楚的话,就可能要面临无情的罚款单。

  从小在餐厅里长大的荷兰华二代、三代,很多都是长大懂事后,就开始在自家餐馆里帮忙。周末节假日,荷兰人的孩子都在外边无忧无虑地玩耍,而中餐厅老板的孩子们,却经常在自家的餐厅里忙得满头大汗。在中餐馆工作的辛苦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还要劳神费心地学说荷兰语。

  中国人发不好荷兰语中的R音,常常把rijst(米饭)说成lijst,结果,又成了荷兰人开玩笑的话题。可以说,在荷兰的每一个传统的中餐馆,背后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人在荷兰的血泪奋斗史。

  最近几年,很多中餐馆由于招不到工人,经济不景气,以及日餐泰餐等其他亚洲餐的崛起导致客源流失,不得不每周休息一天。

  中餐厅,作为荷兰华二代、三代成长的“摇篮”,却长大之后不愿意再从事餐饮行业,不愿接手父母留下的中餐厅,中餐厅,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而传统的中餐厅,也开始逐渐转型,开始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口味与偏好,改良菜品,重新装修,在时间的流转中,逐渐褪去了其最原始的样子。

  如今,在荷兰的传统中餐厅,虽然外观上古色古香,充满中国特色,但是在菜品和口味上,为了适应荷兰人的偏好做了很大改良:味道偏甜酸,增加了南亚风味。很多菜只做给荷兰人吃,中国人却一点都“吃不下”。

  这种改变还由于荷兰历史上曾经殖民过印尼,对印尼菜的口味十分喜爱;于是,第一批来到荷兰开中餐的华人,将荷兰人爱吃的印尼口味和传统菜,加到了中餐厅的餐单,并把餐厅改为中印尼餐厅。

【编辑:赵多维】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