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频遇挑战 美华人消除族群歧视需三管齐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底线"频遇挑战 美华人消除族群歧视需三管齐下
2009年07月21日 0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1日电 近日,美国加州参众两院通过“众议院42号一致决议案”,就19世纪和20世纪加州实施歧视华裔的一系列法律向华人社区道歉,并表彰华裔移民的贡献。这一新闻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歧视”这个移民生活中的现象。美国《侨报》20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消除族群歧视需三管齐下,教育是起点,经济是基础,参政是手段——三管齐下,华裔在美国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才会得到提升。

  原文摘录如下:

  16日在纪念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奥巴马总统在讲话中肯定了美国的歧视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进步趋势,同时指出一些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仍有许多人感受到歧视造成的痛苦。他说:“非裔女性由于肤色和性别原因,同工不同酬;拉美裔感到在自己的国家不受欢迎;穆斯林仅由于跪下祷告就被人投以怀疑的目光;我们的同性恋兄弟姐妹仍受到辱骂和攻击,权利仍得不到承认……”他用这几个例子说明目前仍存在的肤色和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同性恋歧视现象。

  的确,目前美国存在奥巴马提到的这几种歧视。不过,在这四种歧视中,只有第一种是实质歧视,其余三种都是观念歧视,要区别对待。奥巴马呼吁民众继续同歧视以及非裔所面临的其他障碍作斗争,但由于没有严格定义他要反对的歧视,难免给人以与风车搏斗的感觉。

  首先,人们要把歧视的想法和行为分开。人们可以有歧视想法,但不能有歧视行为。一些白人看不起华人,但他们没有权利说出来,更没有权利做出来。笔者的一位朋友曾遭到歧视性语言对待,通过申述得到正式道歉,并使得那几名说出歧视语言的地勤服务人员受到严厉处罚。“可以想,但不可以做”是底线。

  其次,要把观念歧视和机会歧视区别开来。在实质歧视中,最严重的就是剥夺一个族群的机会。美国早年的蓄奴制度和排华法案就是这类歧视。排华法案为何是错误的?是因为歧视华人还是剥夺华人的机会?这个顺序要搞清楚。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系统排华,其核心是剥夺华人的机会。华人从此没有机会合法的进入美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因而,机会歧视尤其是对一个族群的机会歧视,是实质歧视,其伤害比观念歧视大得多。因而,消除歧视不应从观念入手,而应从实际平权的机会开始,关键是所有族群都要努力争取平等的教育、经济和参政机会。

  首先是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是一切平等机会的起点。改进教育是消除美国至今存在的种族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方法。奥巴马认为,在反对不平等和获得机会方面,良好的教育是最佳的武器和最好的途径。他鼓励非裔子弟拥有体育和音乐以外更多的志向和抱负,甚至包括做总统的志向。这对华人家长也有提醒作用,华人学生都想挤到“常春藤”,对读书以外的东西兴趣不大,华裔要把教育当作为提升政治地位的敲门砖,多出如骆家辉、卢沛宁、朱棣文这样的人才。

  其次是平等的经济机会,这是一切平等机会的根基。目前非裔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入监的非裔是白人的6倍,每5名非裔中就有1人没有医保和住房,这是导致歧视的源头。因此,少数族裔只有在经济上强大了,才能最终化解被歧视的状况。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华人在美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华人在美国被歧视现象才会随之改变。

  第三是平等的参政机会,这是衡量一切平等的最好标准。民主党籍华人赵美心近日当选联邦众议员,成为国会首位华裔女众议员,她将与另一位华裔联邦男众议员吴振伟一道,成为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成员。今天,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进入美国政坛,这是多年来美国平权运功的结果。美国历史上不断有先驱者前赴后继,为消除种族偏见、达到种族平等做出努力。正是因为民权运动先驱者的努力,很多普通美国人通过示威改变有偏见的法律,奥巴马才得以入主白宫。而奥巴马入主白宫,又大大改变了美国主流社会对非裔的态度。

  消除族群歧视,不是改变想法,而是改变行为规则;不是改变观念,而是改变实际状况。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有待提升,这其中,教育是起点,经济是基础,参政是手段——三管齐下,华裔在美国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才会得到提升,笔者认为,假以时日,情势定会慢慢改变。(罗慰年/作者系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心理学硕士、“美恩财经”发起人之一)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