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中国用发展击破“后奥运之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华侨报:中国用发展击破“后奥运之咒”
2009年08月09日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7日,“奥林匹克在东城回顾展”在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百年奥运牵手东城、全民参与人文东城、国际交流魅力东城、和谐创新发展东城四个篇章,展出了奥运期间300多张精彩照片和200件与奥运相关的实物,展览的大部分实物是收集于社区居民奥运期间亲手制作和精心收藏的,照片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奥运、迎接奥运的精彩画面。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8月8日刊发署名文章说,如果说一年前断言中国将拒绝“后奥运之咒”还有人疑惑,但如今恐怕已不再是争议的话题。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领先全球,北京经济发展也高于全国水平,既没有“后奥运低谷效应”,也未出现“奥运后萧条”。

  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奥运盛宴”之后,中外舆论曾对“后奥运”的中国经济议论和猜测颇多,集中在中国会不会步入“后奥运经济萧条期”?这样的话题一度占据了媒体首要版面和热点节目。

  如今,奥运梦圆一年后的中国政经形势或许可以提供明晰的答案。尽管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投入与收益帐单和计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但国际媒体都认可一个事实:对一个日益强盛的大国来说,举办奥运只是中国举办诸多大型体育比赛中的一项,依经济实力和国家能力,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不会形成什么财政包袱或导致经济困难,特别是对一个可以举国之力办大事的体制来说,更是如此。现实状况摆在世界面前,没有人再会怀疑中国。

  世界上确实有一些国家因举办奥运而出现经济困难,大批场馆设施闲置,地方财政背上沉重包袱,所谓“后奥运之咒”。而在中国,举办奥运是国家大事,奥运所需费用由国家和北京市来共同承当,即使投入的钱如国外媒体估计的数百亿美元,也并不会像有些国家举办城市那样“留下了一大堆历史包袱而喘不过气来”。所以,以它国例子简单推导北京乃至中国“后奥运之咒”,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奥运各方面总投入虽然巨大,但分摊到各年度,对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来说仍是较小的数目,完全可以承受。更何况,北京奥运的市政交通和环境治理项目,还将长久地服务于首都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其整体效应远远超过了奥运效应。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奥运期间曾坦率地告诉外国记者,筹办奥运会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很小部分,因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奥运因素对北京经济增速的推动影响不到0.8%,而北京GDP仅占全国不到4%,奥运对中国经济影响“很有限”。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第三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不是靠举办奥运撑起来的,也不会因奥运结束而垮下去。中国经济按照及自己的节律运行。事实也证明这一点,中国经济虽然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逆势前行,已显现率先复苏的迹象。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领先全球,北京经济发展也高于全国水平,既没有“后奥运低谷效应”,也未出现“奥运后萧条”。

  如果说一年前断言中国将拒绝“后奥运之咒”还有人疑惑,但如今恐怕已不再是争议的话题。相反,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后奥运”的疑云和迷茫。一般分析,这与“奥运经济”神话和社会浮躁情绪相关。“奥运经济”曾以夸张的姿态大规模推介,并被定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以致人们期待经济随着奥运的举办而大起,也担忧经济因奥运的落幕而大落。一些媒体和专家高估与炒作“奥运经济”,反映了中国经济界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浮躁、浮夸的心理,或者故弄玄虚,或者照搬国外情况,脱离中国实际的严重性,误导民众。

  正如一些国际媒体感言,只有那些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才会怀疑中国,可悲的是一些中国人也紧跟炒作、贩卖“外国魔咒”。中国的发展不需要头脑发热的高调炒作,也不需要大轰大嗡的“必其功于一役”,而必须一心一意、埋头苦干搞建设,谋求长久稳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就是循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迹扎实前行。(申深)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