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人"血脉烙中国印 情迷中华文化诞"鸡蛋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香蕉人"血脉烙中国印 情迷中华文化诞"鸡蛋人"
2009年06月26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6日电 据加拿大《北美时报》报道,海外华人社会通常把那些从小受西方教育、不会讲中文、不懂汉语的华裔青年,统称为“香蕉人”,即外表有着黄皮肤,内心却是西方的思想观念。但是,该报记者叙述亲身经历指出,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没能好好传承并发扬,但血脉却让这些华裔新生代“早已烙上中国印”。同时,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也有越来越多的外族人士成为痴迷中华文化的“鸡蛋人”。

  “香蕉人”,泛指崇尚西方文明却轻视中华文化的华人。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把身边的一些在海外长大且不谙中文的土生华人看成“香蕉人”。其实他们当中的有一些人,虽说不会读写中文,但对中华文化却极之尊敬与推崇。

  该报记者麦尔的一位土生华人同事就是这样。生于斯,长于斯,大字儿不识几个,想半天才能歪歪斜斜得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还要涂涂改改之后,不太确定的说:应该是这样写的。但他对中华文化却一点儿不轻视,自小学咏春拳,喜欢中文电影电视,虽然要借助字幕。华人的各种节日,什么中秋,端午他比记者还清楚,还无比自豪的介绍自己位于香港的邓氏宗族。这样的土生华人要是被说成“香蕉人”未免有些冤枉。

  其实该报记者一直都在寻找“香蕉人”,可没有找到。因为他发现就算再怎么与中华文化脱节,家族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记者先生的堂弟三岁来到北美,一路跟着白人同学摸爬滚打,估计连中文名字也不会写,中文书籍,影视一概不看不知,前年还娶了个洋妞当老婆。去他家做客,打开冰箱,里面要么是空的,要么是西人超市里那些奇奇怪怪叫不出名的菜。拉开碗柜,西式的大小刀叉碗碟一应俱全。正在感慨,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香蕉人”。忽见此君一手托着一白底红花大瓷碗,一手拿着一双木筷,使劲地夹着碗里的面条呼呼的往嘴里直送,那场景简直滑稽得可笑。

  记者问,你还知道筷子怎么使啊?他笑笑“easy”。看着他有滋有味的用筷子吃着面条,记者不由感叹,倒是黄皮白心,可还没白透。其实,身边这种还没白透的黄皮白心比比皆是。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没能好好的传承并发扬,但血脉却让他们“早已烙上中国印”。

  有趣的是,记者最近才发现还有另外一种人叫“鸡蛋人”。和“香蕉人”相反,“鸡蛋人”是白皮黄心,泛指那些热爱中华文化,学习并发扬中华文化的白人。说到“鸡蛋人”,最典型的例子非大山莫属。大鼻子蓝眼睛的大山在中国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用纯正的京味儿中文让自己在相声舞台上征服了无数观众。

  报道指出,成为“鸡蛋人”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为了自身需要,也有的是被中华文化辐射出去的巨大魅力所折服,发自内心的热爱。当然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有越来越多的外族人士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蛋人”。记者以前在中国认识一位厦门大学教书的美国教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说,还学会了闽南语,自告奋勇的要教记者闽南语。、

  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外选择在中国安居乐业,于是一批中国出生长大的小洋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当你看到洋娃娃一般的法国小女孩背诵“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的时候,不要讶异,因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鸡蛋人”。

  报道最后指出,其实,“香蕉人”也好,“鸡蛋人”也罢 ,地球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香蕉”未必就是完全的数典忘祖,见到“鸡蛋”我们也不能夜郎自大。文化的融洽交流本来就是让大家彼此取长补短。海纳百川,容百家之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一分和谐包容,就多一分世界大同的希望。(麦尔)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