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水平决定收入 投资移民在加拿大成贫困人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英语水平决定收入 投资移民在加拿大成贫困人群?
2009年06月27日 10: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7日电 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商业类(Business Class) 移民,尤其是投资移民,是收入最高的移民群体。但加拿大卑诗大学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却令人大跌眼镜:抵温哥华的新移民中,商业类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英语程度较差,比起其它移民组别来说,收入最低。

  商业类移民收入低

  该报告的作者是卑诗大学地理学教授席伯特(Daniel Hiebert),报告题为《大温地区移民的经济融合》(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in Metropolitan Vancouver)。

  在2002到2005年间,约有12%抵温哥华新移民为商业移民。加拿大全国的平均水平是5%。因此,一般认为,抵温哥华移民在经济方面表现应优于其它地区。因为相对技术移民而言,商业类移民在抵加前有大量资金和较高收入。

  但是,在1989到2004年间抵温哥华的14565名商业类移民,平均年收入为13513加元,远低于技术移民的33839加元。在这群人士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士有大学学历,三分之一的能够用加拿大官方语言交流。而在技术移民中,有71%的有大学学历,80%的可以说官方语言。

  商业类移民有三种:投资移民 (Investors)、企业家移民 (Entreprenurs)与自雇移民 (Self-employed)。报告指,商业类移民的收入,是所有移民群体中收入最低的。商业类移民尽管有企业家背景和大量财富,但在加拿大并没有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加拿大统计局2006年的研究发现,约有40%的商业移民坦承,他们在抵加10年内离开了加拿大。

  《温哥华太阳报》专栏作家恩琴(HARVEY ENCHIN)认为,商业移民没有为加拿大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有达到政府制定商业移民计划的目的。恩琴认为,除非联邦或省府能够提供商业类移民有益加拿大的证明,此项计划应该废止。

  移民律师持不同观点

  移民律师库兰(Richard Kurland)指出,这项研究实际有所误导。因为研究使用的资料是2005年之前的加拿大税务局数据。并且,报告把重点放在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方面,忽略了投资者通过消费对经济起到的刺激作用。库兰说,“富有人群通常来说花得比挣得多。他们的总收入超过个人净收入。”

  而另一名移民律师萨斯(Catherine Sas)则认为,虽然研究结果不准确,但是原因不是库兰所说,而是另有原因。她认为,许多新移民是投资移民,经营在加拿大和祖籍国之间的贸易。“因此,他们来这里是创造工作而非寻找工作。”

  席伯特表示,此报告是他根据税务局的数据所做的第三份系列报告。他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因此我对结果的真实性有信心。”

  英语程度和收入成正比

  席伯特的研究使用的是2005年卑诗省的报税纪录。报告特别指出,英语流利程度,对于来自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及韩国的新移民来说,影响最大。尽管东亚裔移民占移民的一半,但他们的收入却远低于移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2005年,男性技术移民平均收入是40800加元,女性是31580加元。但是,从东亚地区移民过来的人士,其收入分别为30260加元(男)和25830加元(女)。而东亚裔移民的英语流利程度,与来自其它移民来源国相比,也是最低的。

  报告指,抵达温哥华的新移民,即使有技术及工作经验,但如果英文程度较低,将陷于低收入工作中无法自拔。“在就业市场上,不会说英语的人,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席伯特说。

  新移民提升英语不易

  中侨互助会行政总裁陈志动表示,许多移民带着配偶和孩子一起来到加拿大,需要养家糊口。因此,对许多人来说,没有时间、机会或经济能力参加英语培训。

  务适(MOSAIC)移民服务中心总监陈肇文称,一般移民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在语言、一般技能及就业市场上,与本地人达到相同的水平。

  加拿大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康清表示,如果新移民张康清说,对于新移民不能理解客户或是老板在说什么,他们的工作机会将非常有限。他建议政府更多为新移民提供培训机会。

  当地英文媒体《温哥华太阳报》就此专访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新移民王先生。王先生今年40岁,到加拿大前在中国有20年的成功商业经验。但抵达温哥华一年之后,他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英语足够好,他的收入将超过平均水平。英语成了他找工作最大的障碍。(金雷)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