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可以美丽不冻人 巧用肌体温度调节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冬天可以美丽不冻人 巧用肌体温度调节机制
2009年01月19日 13:52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到冬季,一位女性朋友总抱怨说,手脚冰凉冰凉的,一夜睡到天亮,却发现被窝还没焐热,过冬真受罪。相信不少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医学上将之称为“冷寒症”。有一种说法,四个女人中就有一个是“冷美人”。她们手指的温度比体温低3—4℃,严重时平均体温36℃的女性,手脚的温度却只有24℃。冬病患者如何能快乐过冬,不让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能不能巧借肌体的温度调节机制,实现我们的一个个美好愿望?

  采访专家:

    省级机关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小梅

  南京市中医院 养生康复中心 皮璐副主任医师

  一、肌体有个温度调节机制

  人体产热的部位和量并不均衡,外界的气温也不稳定,为何我们的体温却比较恒定呢?原因是我们的肌体有个调节机制。

  1、产热:体内产热的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内脏。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而在安静时,则以内脏产热为主。

  2、传热:血液的组成部分最多的是水分,约占90%,血液循环,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为血液中的水所吸收,流遍全身。

  3、调节:肌体有一套专门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在皮肤及内脏上有外周温度感受器。就像“冷热敏电子元件”一样,对冷热刺激特别敏感。并能将这种变化变为神经冲击,向中枢发放。

  中枢会及时做出反应,命令内脏放慢或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少产点热,或多产点热。

  皮肤是散热器官,皮肤真皮层的毛细血管的舒张,可调节血液流速,以散热。

  二、有人产热能力不强

  1、为什么冬天总有一些人即使穿得比别人多,仍然觉得冷,手脚总是冰凉的?

  根本原因是体质差,中医称为“虚寒体质”。中医认为,生命的原动力靠“肾”来发挥作用,肾中阳气充盛,说明人的生命力强。生命力,其实就是新陈代谢的能力,内脏产热的能力。

  手脚凉,是“虚寒”体质的表现。“阳虚”则“内寒”,为了调节体温,血管过度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甚至阻塞,因此热量传不到手脚。这属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循环障碍。

  2、到冬季,之所以冷感明显,主要是因为血液循环差,甚至可以说是循环障碍。

  导致血液循环差的因素有这么几方面: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中医有“阳虚则寒,内虚则热”的说法,冷寒症一种原因是阳气不足,受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3、为什么女性较男性怕冷?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状况?

  (1)肌肉原因:女子骨骼肌相对较少,而人体40%的体温都是通过肌肉运动获得的。

  (2)经期原因:女性经期前后,由于内分泌改变,血管平滑肌的敏感性也会相应起变化,出现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以在经期前后,最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问题。

  (3)神经原因:女性相对男性有一大特点,即交感神经受刺激时更易兴奋,这在中青年女性身上更明显。交感神经一兴奋,刺激人体分泌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都能直接引起血管的收缩和痉挛,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引发寒症。

  (4)精神原因:那些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导致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手脚发冷的现象。因为人体在紧张、疲劳时,基础代谢率都会降低,也就是说,内脏产热率降低了。

  造成女性寒凉体质的原因还有:缺铁、缺乏运动、束身内衣惹祸、雌激素水平下降等。

  三、内寒可导致许多疾病

  1、内寒引起无菌炎症:

  炎症有两大类:除“细菌性炎症”外,另一类是“无菌性炎症”,物理、化学因素对人体的损伤是引起这类炎症的主要原因。

  (1)关节炎、肩周炎

  个案1:罗小姐要靓,大冬天,迷你裙照穿不误,下面搭配高筒靴。前几天,罗小姐感到关节酸胀、隐痛不止,行走都觉艰难。

  个案2:林经理已人到中年,年终频频参加晚会,多是穿着晚礼服,再披一件毛披肩。这两天她的左肩开始疼痛,并向颈部肘部扩散,活动后情况加重,夜间睡觉时常痛醒。吃饭、写字、穿衣和梳头都感到困难。

  临床发现,“寒冷”是造成无菌性炎症的物理因素之一。

  天气因素的波动,会引起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紊乱,使周围血管收缩扩张不充分,且时间延长,粘蛋白代谢和酶活动都会出现紊乱,其中人体关节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肌肤),所以关节部位容易在天气变化时发病或加重病情。

  而寒凉,关节周围血流缓慢,肌肉紧张痉挛,长期的肌肉痉挛致代谢产物蓄积,营养不能达至,进而产生无菌性炎症,造成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罗小姐的腿关节和林经理的肩关节都是因受凉而患上了关节炎和肩周炎。

  (2)、腹泻与皮炎:

  个案1:梅小姐冬天外出,风吹过后,脸上会起痘痘,而且眼皮很红还肿。

  个案2:刘女士,冬天必须穿背心,否则胃一受凉就腹泻。

  原因:物理因素——寒冷,可致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肢体伤于外,而血伤于内,营卫由此不贯,气血由之不通。造成个案1的皮肤起小痘痘和个案2的腹泻等症状。

  个案2的腹泻,是无菌性炎症,这种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无脓血及里急后重,与病菌引起的痢疾不同。

  (3)、 宫寒不孕:

  个案:有位女子觉得很奇怪,一遇冷,下腹就坠胀,疼痛。医生说痛,是因为引起了无菌性炎症!女人的生殖系统最怕冷,如果子宫寒冷,胞宫失于温煦,就会出现下腹坠胀,疼痛,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等, 得热,症状就会缓和。

  宫寒血淤,可引起子宫肌瘤;宫寒还可引起不孕。

  四、 看你是不是冷寒症体质

  1、体型太瘦小 体型较瘦、虚寒体质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容易使体温调节的机制紊乱,而手脚冰冷正是自律神经功能调节不顺畅,血管变细所引起。

  2、血糖太低或低血压时 如果你减肥过度、饿过了头,让血糖太低时,会有手脚冰冷的现象。而低血压时,血液循环也会不佳,疲劳、身体衰弱时,血压容易降低,就会手脚冰冷。

  3、压力过大 年底,各方面工作忙碌,加上金融危机,很多职场女性纷纷把职业规划延长,争分夺秒接订单,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时间逼迫的压力,年底考核的压力,都会让手脚发冷发抖。

  五、如何让自己美丽不冻人

  1、强肾:内寒的根本原因是体质弱,要防病,唯有提高体质。如何提高体质?中医的方向很明确:冬季养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易感风寒与生病。所谓子宫寒冷,中医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而体寒”。

  那如何强肾呢?

  ①膏方: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对症进行膏方调养,或饮食调养。中医认为,四季对五脏,冬季对肾,冬季是强肾的最佳时节。

  ②运动:中医学认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在冬季坚持体育锻炼,可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强肾健体。

  ③按摩:坚持按摩可护肾。

  搓擦肾俞穴: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肾俞穴,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肾俞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

  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气、真精凝聚之所,为人体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也有强肾固本的作用。

  2、蛋白质:人在进食后体温会略有升高,原因是,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出热能以外,还会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食物的这种刺激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这种特殊动力作用与进食的总热量无关,而与食物种类有关。如进食碳水化合物(主食),可增加基础代谢率的5%-6%;进食脂肪(肉类)会增加基础代谢率的3%-4%,这两类食物增加基础代谢率的持续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

  而进食蛋白质影响最大,可增加基础代谢率的15%-30%,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可达10-12小时。因此,如果平时觉得身体寒冷,可以先进食一个鸡蛋、瘦肉或鱼等,会使体温略微升高,身体变暖(发烧时不宜食用)。

  3、物理增温

  ①传统方法:传统上,冬病防治,多用艾灸。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冬病”,是指每到冬天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冬发夏止或冬重夏轻的主要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等。临床发现,九天灸疗,无病的防病,有病,则可减轻症状。

  ②科技新方:今冬流行起可产热持续时间在12-20小时的贴片。

  这是现代科技借用了传统灸法,因此,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四肢发凉等患者,将贴片贴于患处,可促进人体局部的微循环,消肿止痛;贴于胃、腹部,热敷相关穴位,可促进经络畅通,消除胃寒不适、经血不通等症状,这自然是电动车骑手防关节疼、胃腹寒的好选择。

  以前我们喜欢抱着热水袋、手炉取暖。为何“一点加热”,全身暖和?原因是含有90%水分的血液,流经热水袋等加热点时,吸收热量,循环流动,温暖全身。

  人体背部有许多穴位,是内外环境的通道。今冬,很多爱美的俏佳人,将此贴片贴在内衣背部,不显山不显水地为人体加温,哪还需穿臃肿的冬装?真做到了“美丽不冻人”了,当然,这要体质好才行。(蔡蕴琦 李兰陵)

【编辑:朱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