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紧张人员老化 百年侨刊面临生存大考(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经费紧张人员老化 百年侨刊面临生存大考(图)
2009年11月14日 10:54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江门五邑侨刊种类繁多,是华人华侨喜爱的“集体家书”。董平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经费紧张、人员老化两大致命伤使不少被海外游子视为“集体家书”的五邑侨刊举步维艰——

    全国第一份侨刊《新宁杂志》,刚刚度过了她的百岁生日。11月8日,数百名海内外乡亲齐聚台山市,为这份诞生于清宣统元年正月十五日(1909年2月5日)的刊物,举办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江门五邑,现存像《新宁杂志》这样的侨刊79份,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占广东全省侨刊总数的58%,年对外发行25万册左右,发行到5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

  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五邑人开始大规模出洋谋生。侨刊应华人华侨和侨眷的需求产生,成为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办的民间刊物。它广泛分布于五邑的市县镇村和氏族、学校,一百年来,先后有二三百家侨刊出现、消失,几经沉浮,和《新宁杂志》一起见证了时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为传递侨情乡音、凝聚侨心侨力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然而,跨越百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因为读者对象及其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刷邮递成本的增加,五邑侨刊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大都面临着生存大挑战。记者近日对五邑侨刊生存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9成侨刊存在经费紧张、人员老化情况;有2成侨刊对前景抱悲观态度。侨刊从业人员急切地盼望有关问题得到政府重视,并希望全社会共商解决良策。

  捐款减少 经济困难

  目前,五邑侨刊的经费除《江门画报》等主要靠财政拨款,《鹤山乡讯》等有财政少量补助外,均需自筹。华人华侨捐款这一主要经济来源,因为老一辈的华人华侨年近垂暮,新生代对家乡缺乏了解而受到影响。延长刊期成为一些侨刊应对经费不足最常用的无奈之举,如《恩平公报》原每年发行四期,现由季刊改为半年刊。

  《新会侨刊》是新会区侨联主办的侨刊,有51年历史。身兼办公室主任,负责侨网、信息等多项工作的该刊主编杨柏松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刊物每本印刷成本是7元多,发行3000本,加上邮费及必要的排版费,合计出版发行一期《新会侨刊》需要4.5万元。《新会侨刊》一年出两期,总共需要9万元。新会区财政今年拨给2.8万元,收到的海外捐款多为5—100元(外币)不等,属杯水车薪。杨柏松说:“由于我们不是宗族刊物,不能直接要求族内叔伯兄弟资助,只能呼吁华侨华人、荣誉市民还有老板主动支持。如果争取不到其他经费的话,就只能停刊了。”

  即便如此,《新会侨刊》竟然还是不少侨刊的羡慕对象:“你们多少还有政府的支持,相对于经费完全自筹的我们,已经算是日子好过了。”具有90年历史的《新民月报》的相关负责人则反映,刊物全靠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国内乡亲的捐款才能出版,近年来,捐款的人数和金额日渐减少,令人担忧。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