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把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把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2022年05月07日 20: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平语新时代】把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好思政课主渠道开展中国精神教育,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中把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通过阐释好中国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当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激发青年学子奋进、担当、创造,培育涵养出青年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探“纵”察“横”,把“什么是中国精神”讲深

  中国精神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既从纵向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发展中探究精神动因、描画精神轨迹,又从横向的时代潮流和奋斗任务中挖掘精神富矿、汲取精神滋养,是深刻揭示中国精神历史逻辑的题中之义。一方面,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发展、书写辉煌历史篇章的深层精神动因,有其不断生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显耀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中,镌刻在中国人民独特厚重的精神基因里。把中国精神讲深,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使之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活水源头。另一方面,中国精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而传承历史精髓,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深刻揭示中国精神的历史逻辑,就要全景勾勒中国精神孕育生成、转型重塑、升华发展的历史景观,清晰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风貌及绝美气质,让青年深切体会兴国强国的强烈精神召唤。在“纵”与“横”的双向探察中,让中国精神的深厚底蕴、深远影响、深刻启示彰明较著。

  同时,中国精神作为一个特殊概念,还具有内涵多元性和背景宏大性。从提出背景看,它与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等“中国”概念紧密相联;从内容构成看,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从精神特质看,它是在与他国精神的对比中逐渐显现的“国家精神”;从弘扬路径看,它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密不可分。廓清“中国精神是什么”,需要将中国精神作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复合概念,按照从内涵界定到外延拓展、从横向比较到纵向发展的分析方法,在勾勒民族底色、推动文明互鉴、着眼时代任务和揭示正确道路过程中,全面解读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再从内涵上升到中国精神系统理论的逻辑梳理,通过“纵”与“横”的视野融合,讲出中国精神的理论深度,强化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理论认识。

  承“前”启“后”,把“为什么弘扬中国精神”讲透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团结亿万民众的精神聚力、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保持自信自强的精神定力。只有将新征程、新任务、新挑战放置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宏大历史谱系中,标定其历史坐标,才能在承“前”启“后”中深刻阐明伟大事业与伟大精神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充分理解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从承“前”看,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系列历史伟业,既源自于中国精神所蓄积的伟大力量,又赋予了中国精神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从启“后”看,中国人民正在开创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正在探寻一条引领世界人民迈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文明的光明大道,中国精神所汇聚的磅礴伟力,必将继续推动这一人类伟业的顺利前进。在“前”与“后”的视野融通中透析中国精神的价值逻辑,可以发现:正是有了中国精神的强力加持,作为价值主体的伟大人民、作为价值客体的伟大事业、作为价值介体的生动实践和作为价值环体的外部环境,才能持续创造人民团结一心、事业向前发展、活力源源不断、社会安定有序的繁荣景象。

  重“内”兼“外”,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讲活

  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和引导青年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生力军。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既生逢盛世,又使命艰巨,既要能走得出去,更要能扎得下根。他们所面对的实践场域,在时间维度上直指本世纪中叶的强国目标,在空间维度上覆盖全球化背景下的广阔世界。把中国精神的实践逻辑讲活,就是要以中国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本土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为逻辑支点,用鲜活案例、灵活方式、活化思维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发展与稳定等的辩证逻辑,做好“内”与“外”的辩证法,真正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报效祖国。在正确面对国际比较、立志攀登世界高峰的创新实践中,能够既面向世界又忠于祖国,既心系人民又胸怀天下,不断涵育出自信平和、开放包容的大国青年心态。

  (作者 朱慧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