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海洋科考现实图景:从近岸到远海再到大洋(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30日 11:1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海底“圈地”

  1976年3月至5月,“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1号”离开中国,驶往南太平洋海域。这是中国第一次远洋科考。此后的36年,中国的远洋科考共进行了26个航次。

  “向阳红”的这个第一次,事实上“名不副实”。这两艘船的真正使命,是为中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提供远洋水文气象保障。为此,周恩来曾做过亲笔批示,把一艘远洋货轮改造成科考船。

  此时,各国对大洋的争夺早已开始。1973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对国际海底资源进行管理。各国对海底资源的“圈地运动”陡然加剧。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跨国财团已经圈定了一批有商业开发前景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划分为国家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三类区域。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517亿平方公 里,是地球表面积的49%。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资源,其中多金属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等,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具有商业 开发前景的资源。镍、钴、铜、锰等战略性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分别高出陆上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争得国际海底区域先驱投资者的资格,中国组织了多次多金属结核的调查,圈出远景矿区近40万平方公里。1991年,国际 海底管理局将一块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批给中国。中国从中优选出7.5万平方公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合同。在这一矿区内,中国将拥有 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发权。

  在现有的开采条件下,这一矿区年产量可达300万吨,能开采20年。

  除了这块在太平洋的结核矿区,中国在印度洋海域还申请到一块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多金属硫化物由海底热液作用形成,富含铜、 铅、锌、金和银等金属,经济价值巨大,由于生长在海底比较恶劣的环境里,对于探索早期生命的起源也有借鉴。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状如烟囱,被业内称为“黑 烟囱”。

  中国对“黑烟囱”的考察颇有心得。从2003年开始,在不到10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发现了10多处“黑烟囱”。而从1979年世界上首次发现“黑烟囱”至今,全球报告的“黑烟囱”不过160余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朱永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在“黑烟囱”上建树丰硕,并没有什么独门秘笈,只是方法比较牢靠:一条 缆绳一头系到船上,一头拽着拖曳,拖曳上装上摄像头放入深海。船像放风筝一样拽着缆绳航行,这时摄像头像手电筒一样探测海底,科学家在船里进行监控观测, 凭借各种传感器数据和经验判断“烟囱”的存在。这种体验,有人称之为“在十几层楼的阳台上寻找地上的一根绣花针”。

【编辑:张志刚】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