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隐蔽战线英雄于炳然:密说卫立煌加速辽沈战役(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30日 13:0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二、蒋介石授命他策反德王

  1934年10月,于炳然来到了莫斯科,从事党的建设工作,并在出版社做编辑。

  1937年3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则消息,说西安事变后被囚禁的张学良已经恢复自由,将接洽重要任务。据此,党组织交给于炳然一项新任务:回国帮助张学良巩固东北军。党的关系,是到上海寻找潘汉年。

  1937年4月,于炳然到沪,才知道《真理报》上那则消息是误传。他见到了潘汉年,后赴北平参加了“东北救亡总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宣传部部长。

  7月18日,于炳然接到他在伦敦时结识的朋友王芃生从南京打来的电话,芃生王说:“最高当局请你来南京。”

  于炳然说:“你开什么玩笑?”王芃生说:“真的,与你谈关于德王的事。”

  德王即内蒙古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已经降日。原来,此前于炳然曾与王芃生谈过内蒙问题,王芃生又与戴笠说到此事,戴笠向蒋介石建议由于炳然前去内蒙。

  于炳然到了南京。次日,戴笠亲自乘车来接,到了国民政府军委会,入一大会客室。等候的蒋介石站起来,面现微笑,与于炳然握手,然后伸手指向身旁的沙发,说:“请坐!”

  入座后,蒋介石问:“你是黑龙江人?”于炳然答:“是的。”

  蒋接着问:“你到英国是怎样去的?”于炳然答:“是考取公费留学去的。”

  蒋再问:“你到俄国是张汉卿送去的?”于炳然说:“张将军去欧洲考察,到伦敦时,我们见了几次面。他建议我去苏联学习,又帮我办了手续。”

  蒋介石说:“听说你对内蒙古问题颇有见地,想请你去华北接洽德王反正,你有什么意见?”

  于炳然说:“学生人微言轻,恐不足当此大任。最好是另派大员,我可以同去帮助。”

  蒋介石说:“你是不是人微言轻,只看政府对你是不是信任。如对你信任,人不微,言亦不轻。必要时可以派人——但那是派人帮助你,而不是要你帮助别人。一切详细情形,去与戴雨农商量。”

  于炳然说:“好,我当尽力。”

  其实,每个人都看得出蒋介石很重视德王反正。为了让于炳然感到有所倚恃,他特意安排了会见。

  载笠派孙殿英护送于炳然前往北平。但到了河北房山,中日军队正激战,炮火连天,无法前行,在当地滞留了二十多天。无奈,于炳然只好只身辗转至青岛,搭英轮奔往天津。

  至天津,于炳然见到了在北平大学时的同学,时任德王驻北平办事处处长的赵福海。赵建议由他和杜超杰先去张家口向德王转达于炳然此番的来意,必要时于炳然再去。于炳然把劝说德王的思路、策略详细交代给他们。12月20日,二人回津,说已见到德王,晓以中华民族大义,分析了抗战前途,劝其反正。德王表示:反正,需待国军与他的军队能够衔接时。此时反正,徒遭损失。

  这时,南京已陷落,敌焰十分凶狂,的确不是使德王转向的好时机。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