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陈毅口中的“张老”:张鼎丞与“南下人”的故事(5)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4月10日 11:3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

  9

  1949年9月,南下服务团全体安全到达福州。

  他们从上海出发,走了120天,行经江苏、浙江、江西、福建4个省,全程二千五百里,其中步行八百余里。

  全团集中在郊区后屿村进行短期学习整训,等待分配工作。

  很快就要分散到全省各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渴望!

  临别前夕,张老来给大家作了一次报告。

  沈芦在《一次难忘的报告会》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那是10月6日,这一天云淡风轻,阳光明媚。上午八时,团长准时来到我们的营地。和大家一样,身上穿着一套褪了色的棉布军装,既不像有的首长那样严肃而不苟言笑,也没有在和蔼中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持重。从他的仪态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那种从容、温和、幽默、谈谐的气质,使我们这班初进革命队伍的小鬼感到亲切和自然。当然,由于长期经受血与火的锤炼,有时在他身上也散发出一种带有硝烟气息的刚毅和果断。

  报告的场所设在一所小学的礼堂里,人多屋小,连窗台上、讲台的台沿以及左右两侧都坐满了人。加上会前、会间充满了《解放区的天》等此起彼伏的歌声,使得礼堂的空间显得更加狭小了。

  报告的命题是《为人民服务》。他针对知识青年的思想特点,联系自己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的种种考验,精辟地阐述了个人前途与革命前途的辩证关系。

  我们的团长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史实,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任劳任怨的宽广襟怀,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他一再勉励我们:在处理革命利益和个人利益取舍时,要正确对待;在任何情况下,要相信党,相信群众。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依靠谁干革命?群众!既然要依靠群众,不能不关心群众的生死痛痒。当年我们游击队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所以群众冒着危险给我们送粮、送盐、送油、送情报,危难时刻,舍生忘死掩护我们的干部和战士。

  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斗争非常艰难的日子里,有一段时间,他和几位同志藏在赤寨村的一眼废弃的炭窑里。这眼炭窑离山上敌人的碉堡只有百来米远。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出操的敌人在呼叫“活捉张鼎丞”的口号;然而他们却藏在敌人的鼻子底下,既不挨饿又不受冻,安然无恙。一个寒冬的夜晚,敌人下山包围了村子,一连杀死好几个人,逼他们交出张鼎丞,但人们宁死不屈。后来敌人又以重金悬赏缉拿张鼎丞,他风趣地说:敌人说我身上带有多少多少钱。其实那时我身上除一只生了锈的怀表,连一分钱也没有!

  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没有高深的理论,但细细琢磨,几乎每一句话都寓哲理于生活之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不时引发起全场的热烈掌声与笑声,台上台下沉浸在一片融洽的气氛中。

  言笑之间,他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白锡包”香烟,点燃一支,边吸边讲。这烟在当年是一种高级的英国烟。这时,会场一角,不知哪个中队的同志给他递上一张小纸条,他展开一看,连连点头称赞:“好,这个意见提得好!”接着,就一字不漏地当众宣读了一遍:“团长同志,您为什么要吸外国烟?你们在打游击的时候难道也吸这种烟吗?”

  虽然这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供应部门按标准每人4盒分配给省委几位领导同志的,但张鼎丞却认为这个意见的真正涵义,在于提醒大家不可忘记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革命取得胜利的时候。

  他说:“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每个党员的一举一动,都和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稍不注意,就会脱离群众。我谢谢这位提意见的同志!”

  他那郑重恳切的话音刚落,一时屏息静气的会场,立刻爆发起热烈的掌声,似急风,似暴雨,经久不息。

  也许,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在那个时候,即便年龄与我们相仿,只要是从老解放区来的,像我们中队卫生员小刘,我们心中都十分敬佩,更不要说对我们团长这样一位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前辈。他身居高位,在对待一条在今天看来难免带有几分稚气和偏执的意见时,竟是如此虚怀若谷,怎不使我们倍加敬仰!

  10

  解放初期,福建省委审查处理了党内两个大案:一个是原闽西南白区党组织“陈华案件”,一个是原闽浙赣省委“城工部案件”。

  前者是张老在福建工作期间得到了正确处理。后者是张老调离福建后,在他的关心、指导下也予以平反纠正。

  曾鸣、徐益初这两个“南下人”自始至终参与了两案审查工作。

  “陈华案件”的起因:从接收的敌特档案中发现,闽西南党内负责人陈华被捕后投敌叛变,写了供述的材料。这一发现,怀疑闽西南地下党极有可能是敌人的“红旗党”。

  省委把这一情况报告华东局和党中央,经研究决定,成立专案审查委员会,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隔离审查。

  闽西南地下党的发展历史,张老是熟悉的。1938年,他率新四军二支队离开闽西后,闽西南的党组织仍然坚持斗争,红旗不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情况非常复杂,党的各级组织都受到挫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闽西南地下党说成“红旗党”,这是个重大问题,如果搞错了,必将伤害许多同志的心。处理这个问题,张老非常慎重。

  专案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张老郑重交代:“一定要贯彻执行延安整风时确定的审干方针,要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党的历史证明,过去肃反工作犯错误,往往是逼供信造成的。所以审查时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做结论要根据事实,绝对不能夹杂丝毫的主观因素。在没有弄清问题前,对被审查的人仍应看成是自己的同志,要做好思想工作,要安排好生活,不能歧视、伤害他们。在审查中,要集中力量弄清陈华被敌人释放后究竟与敌人有无联系,有没有执行破坏地下党的计划,这是决定这个地下党组织性质的关键问题……”

  在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曾鸣、徐益初等按照张老的指示,带调查组开展广泛而深入地调查,搜集整理了数百万字材料。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最后认定对这个“红旗党”的判断不能成立!

  总结时,张老语重心长地说:“审干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把问题搞清楚,不能认为查出敌人越多成绩就越大。你们把这么多同志的问题搞清楚了,解除了他们的思想包袱,就是了不起的成绩!”

  1954年,张老正式离开福建,先到中央组织部、后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对福建“城工部案件”的审查他始终关心。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让死者瞑目,幸存者释怀!

  11

  厦门,是打开福建对外交往的一扇门户。

  张老经常到厦门视察,看望在厦门工作的“南下人”。

  一次,在鼓浪屿的一个招待所里,张老找来几个“小战友”座谈。

  听说,有人不太安心在厦门工作。张老问:“为什么?”

  “小战友”七嘴八舌:有说“厦门不如大上海”,有说“厦门是前线,天天听到的是隆隆的炮声”,有说“想再去上大学”,有说“想家呗!”……

  张老思忖着,年轻人思想活跃,各有各的理由。怎样才能解开这些思想“活结”呢?再说大道理,怕不爱听;既是座谈,不妨随意些,同大家交交心:

  “你们知道当时省委怎么考虑把你们放在厦门吗?你们也许不知道。”张老点燃一支烟,慢慢地说开来。“把你们分配到厦门来,省委经过讨论,作了慎重的选择和决定。在上海的时候,华东局对福建干部的安排非常重视,华东局认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城市,干部配备要强。福建是海防前线,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随时准备反攻,进进退退,斗争非常激烈,还可能有反复。厦门是侨区,是东南亚华侨最多的一个地方,厦门的一举一动,关乎全国,关乎海内外。再一个,还有解放台湾的任务,必须在闽南地区培训出一批得力的干部来。所以干部配备也要强,不仅政治上要可靠,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一定的政策水平。上海,福建,是我们华东局组织部重点配备干部的地方。但是,解放战争形势发展非常快,干部严重不足。你们是上海青年学生运动的骨十,政治觉悟高,有知识,有能力,华东局决定从青年学生中选拔人才,进军福建。省委又把你们从南下服务团中选拔出来,分配来厦门工作。可以想想,你们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张老吸了几口烟,缓缓地吐出气。停了一阵,他又接着说:“厦门比上海小,是事实,是现状。上海也不是一下子就那么大,也是经过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厦门虽然小,但是可以建设,可以发展,将来也会像上海那样漂亮!厦门是海防前线,天天听到炮声是正常的,没什么可怕,常听就习惯了。你们不是要当守卫海防的英雄战士吗?炮声就是对你们的考验!想上大学,想回家看望父母亲,这都合情合理,有的是机会呀!现在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到来,那时候,就怕你们的知识不够用了……”

  张老的一席话,让“小战友”如醍醐灌顶,顿然开悟。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