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审批延期 中海油购尼克森再遇“拦路虎”(2)

2012年10月18日 08:1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更理性 更规范

  近年来,类似中海油这样由中国企业操刀收购海外资源的例子并不少见。究竟是什么动因驱使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行业频频出手?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需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在内的大量资源,而中国对这些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又比较高。“从商业逻辑看,资源为王;从国家角度看,占有资源也符合国家利益。”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源并购一般如何操作?不同公司会有不同战略。一位从事过多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海油、中石化海外并购的重点是上游,中石油则上下游同时看,会买些炼厂,配合全球交易的需要。一般来说,大国企跟踪国外资产都有很多年,有自己的资料库和目标对象,十年、二十年地等待机会,对项目规模、投产期、成本等都有内在要求。

  企业内部会设置重点部门对海外资产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运作:如进行资源评价的技术部门如项目评估中心等,会对资源的可靠性、品质、成本等进行专业分析;又如并购部、资本运营部等,会从项目操作层面进行项目管理、估值。有时,也会聘请专业机构参与。

  项目来源则可分三类:一是公司自身长期跟踪的项目;二是中介机构如投行推荐的;三是卖方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推介时,行业内大的中国企业一般都会在推介名单内。

  至于最关键的“谈价钱”环节,卖方通常分两步走——非约束性报价和最后报价,而买方一般也从相对较低的价格开始谈,最后落到企业希望的估值区间。并非非赢不可,企业也会有一个准则,如果价格太高就会退出。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在并购操作上已经相当规范,也更加理性,与国际同行相比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如何评价一项资源类并购是否成功?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油气项目不能只看一年的情况,一般是等到投产后进行事后评价:一是看当时对资源做的评估最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如储量、产量;二是看建设、生产等各项成本有否在控制范围内;三是看项目回报有否达到预期水平,一般预期的回报率为8%,好一点的则10-12%。

  业内人士认为,三大油目前做的海外上游类并购项目大部分是成功的。比如,之前中海油对尼日利亚一个海上区块的权益并购,一是比预测储量多,二是油价走高,非常理想。但如果成本大升、基础设施落实不了或时间周期长、产品一直未出甚至项目终止,那肯定就失败了。

  障碍多 要“讨巧”

  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的提速,海外环境的日益复杂也给出行增添了不少变数。“一方面,全球整体经济情况不好,各国经济需要外国投资的拉动;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不好,许多国家政策偏保守化,外国公司来购买资源往往激起所在国保守派或民族主义者的负面观感。”曹寅感叹,未来情况只会越来越复杂。

  清科研究中心并购方向分析师陈丛威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面临以下障碍:首先,发达国家法律环境相对严格和健全,如国家安全法、反垄断法、证券法与环境法等,有海外并购意向的中国企业是否能够正确解读当地政策法规,这对企业及其聘请的相关中介机构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其次,国内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具有参与运作跨国大中型并购交易的专业型人才相对匮乏。第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也是海外并购交易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各国语言文化之间的隔阂,使得中国企业无法与外国企业、媒体、政府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导致并购过程复杂化。

  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国企业出海,优劣势并存。优势在于:目前中国大部分资源类企业效益不错;中国外汇储备充足,银行也较乐意支持资源类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比国外同行能得到较宽松的融资支持;经过多年积累,中国资源类企业在勘探技术、专业判断水平上已比较先进;中国在开采成本方面有优势,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而劣势在于,中国企业不像许多跨国企业那样在资源地缺乏本土化力量和长年运营经验。尤其是一些绿地项目(即仅拥有相关资源开发权,需要从头开发、建设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才能获得产出的项目),需要处理好当地社区关系,注重环境保护。由于把握不好,不少海外项目出现了延期和成本上升。

  “其实,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经验。”曹寅指出,日本企业就比较“讨巧”,他们通常不直接出面收购资源,而是给收购企业提供贷款、物流,掌握销售渠道,从而在“幕后”达到实际掌握资源的目的。比如,三井物流作为巴西淡水河谷的最大物流合作商和小股东,掌握了后者卖铁矿石的物流路线,因此其施加的影响一点都不亚于淡水河谷的其他大股东。

  “此外,日企会在资源所在国建立很多加工制造企业,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并在当地销售,这也受到当地的欢迎。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在努力这样做,但在资源当地的雇佣人员还是有限,仍主要为中国的劳务输出、原材料输出和贷款输出。”他称。

  “在海外光买下资源也并不一定安全,且初期成本较高。几乎所有油气生产国都发生过对外国公司当地油气资产的强制国有化事件。‘抢占资源’这样的思维是不是有点老?我觉得,中国企业未来海外资源并购还要更加灵活、更多样化一些。”他说道。 记者 汪珺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