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首部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发布 3500亿换一个朗朗天(2)

2012年12月06日 08: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以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对接公众切身感受

  明确质量改善、污染减排两类目标,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数字明晰,PM2.5年均浓度要下降5%

  为何提出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不同于以往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根本目标,规划首次提出了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导向,并将公众最关心的PM2.5纳入指标体系。在京津冀等地区,对PM2.5提出更高的要求。

  赵华林表示,长期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根本目标,与公众的切身感受并不完全一致。这部规划以解决公众最关心的大气环境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以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是一个突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认为,规划总是要以环境标准为基础,而环境质量标准也将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这部规划很好地反映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进步。

  PM2.5降5%,目标高还是低

  对于公众最为关心的PM2.5污染,规划明确,到2015年,重点区域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复合型污染严重地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6%。

  目标合适与否?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说,所有指标都经过科学测算,充分考虑到了目标需求,实现的经济、技术手段及可能性。

  考虑到一些重点城市超标严重,这个目标是不是又太低了?张远航表示,虽然三大区域的控制目标比其它城市仅提高了1%,但这就意味着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20%。“这是个很艰难的目标,也是积极而现实的目标。”赵华林说。

  □规划项目逾万,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规划项目与污染程度匹配,新建项目要征求公众和相邻城市意见,开展城市达标管理

  规划有哪些创新举措

  如果将公众关注的PM2.5监测与发布比作给大气污染量体温,规划就是开方抓药了。这张药方如何最大程度起效?

  首先是区域联防联控概念的充实。规划提出“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新建项目要征求公众和相邻城市意见”,成为一大亮点。

  赵华林表示,规划还创新了多项大气环境管理政策。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新建重污染行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执行新增污染物倍量削减替代;对于重点控制区和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两倍削减量替代等。

  对于最受关注的城市达标管理,规划规定,对不达标的城市,根据超标的程度,提出分期分批限期达标要求。赵华林表示,环境保护部已经制定出地方分段达标的指南,每一阶段各地的投入、管理等都有备案,这将有利于促进早日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规划虽好,如何执行落实

  规划的执行最终将落实在项目与资金上。规划涵盖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等八类重点工程13369个项目,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杨金田说,项目的筛选考虑了各地污染类型与程度,污染严重区域的重点工程项目数量高于其他区域。

  “投资概算主要针对工程项目,要想实现空气质量提升的目标,这样的投入远远不够。”柴发合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等都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手段,投入要大得多。他强调,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制,环境保护部已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考核办法。规划年度考核与终期评估结果向国务院报告,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并向社会公开。本报记者 孙秀艳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