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化解部分行业产能“绝对性过剩” 应减少行政干预(2)

2013年09月10日 08:5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解决之道:重视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 建立权威准确的信息发布平台

  冯飞:化解产能过剩的首先要“长短结合”。既要基于短期的产业过剩化解矛盾,同时着眼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促进创新。第一,短期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第二,短期治理和产业组织优化结合起来,要治乱,要提高产业组织的集中度,推动兼并重组;第三,要和地区布局优化结合起来。有些地方的产能过于集中,甚至很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过于集中,突破了地区的环境容量。要促进区域布局的优化;第四,短期政策制定要结合中长期政府体制改革和经济治理方式。

  其次,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治本的关键问题是要调整基于市场的矫正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政府适度而为。其中有几个招数是真正重要的,第一要使市场机制能够调节产能过剩问题。我认为,现在政府的“手”不要急于去扭曲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企业已经面临很大压力,基于市场压力企业会选择退出、重组和转移,在大的倒逼机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政府不要急于去矫正,而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第二,要通过节能减排的制度加速过剩产能的退出,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要制定制度;第三,推动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中面临的跨地区、金融手段不足、税收等政策障碍时,相关部门应创造政策便利,打破地区限制,为企业提供一些金融工具,减少税收压力;第四,要提供一些退出援助机制。主要是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

  我认为,即使在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之下,化解产能过剩还是要和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而不是强化审批。事实证明,加强审批是管不住产能过剩的。我建议,不要加强前置性审批,而是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另外,政府建立一些权威准确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提供完备、准确的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资,打破信息孤岛。

  牛犁:从宏观说,第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至少让市场去自发调节民营企业的生产情况,政府要做的就是把各个价格杠杆、信号、改革进一步去推进;第二是资源价格体制方面的改革,比如对煤炭资源税改革。油气已经改革了,那么煤炭市场也要逐步从“从量”改为“从价”;还有就是一直在讨论的环境税问题,以及环境治理的计划,应尽快出台。环境成本高的,也应该淘汰。

  从金融政策来讲,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两高一资”项目有所限制。由于大量过剩产能是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GDP,在其干预下产生的,因此对这部分产能过剩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而不是放任其靠市场调节。

  付保宗: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将按照“四个一批”的方针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四个一批”即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兼并重组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标准,淘汰一批。

  具体来讲,我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应该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入手。这轮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存在短期因素,即欧洲、美国陷入长期的低迷,外需状况不好,内需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强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整;长期来说,结构性因素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企业投资,产生了比如投资不理性、市场信号被扭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漫长的过程。

  深化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手段。市场化改革,包括金融领域、要素领域的改革,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些改革不仅会降低行业产能过剩的频度,而且可以使市场发挥作用化解产业过剩情况。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