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张家口坝上50万亩防护林老化 风沙或将威胁京津(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23日 07:1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探因

  “那会儿没有苗木,大家急着大造林,只好就地取材插条种杨树。”

  成活率高形成“一杨独大”

  杨树仅有30年寿命,为何坝上地区却形成了如今“一杨独大”的局面呢?袁妙枝感慨地说,在过去那个时代,坝上的老百姓别无选择。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药籽,秋天刮出犁底层。”这是当年在坝上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袁妙枝回忆,过去坝上是草原和沙地,风沙漫天,老百姓穿不上干净衣裳,经常家里白天都得点灯。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树木难以存活,坝上几乎没有树,今天张北县仍有“一卜(棵)树”、“九卜树”的地名。数据显示,在建国初期,总面积2072万亩的坝上地区,仅有天然桦树、山杨次生林0.96万亩,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

  种树成为摆在当年坝上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只有造大林带才能防风护沙、改善生活条件。袁妙枝的父亲当时是国营中心林场的场长,她9岁时便已经跟着父亲种树了。袁妙枝回忆,坝上地区种树的最高峰发生在1969年后,当时全民响应政府号召,在田间地头都种上树。“那会儿没有苗木,大家急着大造林,只好就地取材插条种杨树,还都是些多年的老条子。”袁妙枝说,杨树成活率高、长得快,是自然的选择。当年的老百姓热情无限,从邻近万全等县运来的树头,用铡刀铡成条就发到了生产队,大家怕种不活就密密麻麻地插条,死了第二年又补插。

  张北县马连滩村老书记孙运武清晰地记得,发动植树后,大家从十几棵老杨树上剪下枝条,加上县里发下来的苗木,全村6600多亩地,一口气种了3800多亩。

  对现有林木的养护更新却大大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杨树大面积衰死来得如此之快。

  只知栽树养护更新落后

  多年辛苦终于成就今日局面,坝上防护林成效卓著。1977年,张家口坝上地区有林地面积达到154.2万亩,森林覆盖率7.4%。改革开放以来,又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环首都绿化、塞北林场、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当地生态面貌迅速改观。目前,坝上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46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4%。

  如今走在坝上的道路上,虽然风仍然不小,但天空一碧如洗。张北县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为30天,沙暴日数由26天减少到4到6天,年无霜期延长11天,林网工程区内风速降低26.1-42.4%,相对湿度提高19.8%。

  随着风沙减少,坝上地区的土质条件得到改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对新树种的培育。1987年,马连滩村就谋划着建100亩苗圃、100亩果园。孙运武介绍,他们从山西等地引进了松树、杨树、沙棘、火炬、杏树等十几个树种,通过三年试验获得成功,“有些树死掉了,比如火炬,现在发现,松树是比较好的。”

  民间自发的行动与林业部门的想法不谋而合。王进焕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县里就有意识地发展落叶松、榆树、樟子松、柳树等乔木和沙棘、枸杞等灌木,但由于没有经验,今年种上明年又死亡,不敢大面积发展。2000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中,杨树所占比例已经很小,但“杨老大”地位已成,难以撼动。

  在过去三四十年中,针对已成林的主要工作是管护。王进焕直言,过去大家都只知道“快栽树”,今年张北仍有2.6万亩新增林地的指标,但对现有林木的养护更新却大大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杨树大面积衰死来得如此之快。

  防护林成片衰死,林业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苦无办法。

  财政困难无力进行改造

  张北县林业局历年均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相关情况,提到改造防护林的四大难题:一是面积大,该县衰死、濒临衰死和生长不良树木达到56.5万亩;二是经济价值低,衰死和生长不良的“小老树”基本没有经济价值,农民群众自主改造积极性低;三是政策限制,现行政策规定国家生态公益林不允许或限制抚育,只能任由杨树林木死亡;四是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巨大的更新改造费用。

  有观点认为,最初植树时密度过大也是导致杨树衰死的原因之一。林业部门对此表示认可,因坝上的土地本就贫瘠,密度过大使得树木缺少必要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导致树势衰弱、抗逆性降低。但王进焕指出,西关林区是规范种植,一亩植树不足百棵,可见密度不是主要原因。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