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城电车之变:风雨90载终迎复苏(图)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10日 09:3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2月9日,127路电车经过和平里。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摄

  1995年到1999年的410路电车当时是北京唯一一条远郊无轨电车,开往大兴黄村。

  BJDWG120系列,北京首款双源电车,服役于2000年到2010年。

  “铛、铛、铛……”1924年12月18日,有轨电车清脆的铃声打破了古都的宁静,伴随着第一条有轨电车——前门至西直门线路的正式运营,北京开启了现代公交的历史。然而,几经波折,北京电车从最初的蓬勃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汽带电”,电车运营数量和运营线路逐步减少;再到如今,大力倡导“绿色环保”,风雨历程90载,终于迎来回归复苏。

  电车·回归

  首条“油改电”电车开跑

  2013年12月28日,一排排崭新的127路“大辫子”无轨电车在城铁柳芳站整装待发。当天清晨5时许,首班电车缓缓驶出车场,宣布104快汽车及路号正式退出和平里地区,这是自2001年以来,北京首次新增无轨电车线路。阔别了19年,电车终于重新返回和平里地区。

  记者惊奇地发现,电车驶出城铁柳芳站,西行环绕柳芳地区的途中,“大辫子”一直收着,每辆车到达城铁柳芳站东行站台时,才会升起“大辫子”。“这是双源无轨电车,采用的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续航时间较长,西行没有架设电网,靠的是蓄电。一趟下来需要两次升降杆,长安街沿线也没有电网,车运行到该处还会收一次‘大辫子’。”刚跑完一趟车回到车场的司机表示,现在127路所有的电车司机都是刚从其他车队抽调过来的,“我之前就是开103路的。”

  乘客忆当年“齐刷刷地趴着”

  电车的重新回归,让车厢内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小时候的电车和现在不同,司机后方的座椅不是冲着正前方,而是与司机背靠背。当时最希望能抢到第一排的座位,然后转过身趴在座椅靠背上,关注前方的路况。每次上车就可以看到大家齐刷刷地趴着,现在想想真好玩儿,好怀念呀!”一位乘客不由得发出感叹。

  “是啊,年轻时上下班都挤电车,当时座位可没这么多,很难有空座儿,座位也没现在舒服。以前窗户是手摇式的,密封性不好,一到冬天,寒风往车里灌,特别冷,还是现在的车先进。”年近70岁的刘阿姨笑呵呵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以前的电车是分段计价,上世纪50年代时,4站算一个段,4站以内票价为3分钱,每增加一段,便增加2分钱;到60年代后期,票制和票价都发生了变化,6站算一个段,每增加一段,票价增加5分,6站以内5分钱,6站至12站1毛钱,以此类推。

  司机感慨当年腿脚冻麻木

  望着车场内新引进的电车,127路车队党支部书记朱伟华也羡慕不已。“现在的电车先进,司机可真是享福啊,我们当年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电车公司,当了一年售票员后,便开始学习开电车。“我当时开的电车是京一型,跟现在的车简直没法儿比。没有暖气,冬天冻得直打哆嗦,腿脚几近麻木。”

  当时的条件究竟如何?朱伟华喝了一口茶,面色有点儿凝重地说,当时家里条件很差,冬天只有一件薄棉袄,有的乘客上车后见他穿得太单薄,会关切地问上一两句。“觉得有人还会关注到我,心里就特别暖。当时车队条件也艰苦,连会议室都是露天的,更别说像现在这样每个工作人员都给发了羽绒服了。”80年代,自行车发展迅速,很少有小轿车,除了公交车以外,自行车就是主要交通工具。“满大街都是自行车,我们开车时都得拐来拐去地寻路。电车还不同于汽车,因为有电网的限制,‘大辫子’的最大半径为4.5米,若掌握不好一旦脱落,将十分危险。”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