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环境管理 队伍和武器,孰先孰后?(2)

2014年07月22日 14: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水源办现在是正厅级,挂靠环保厅,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兼任水源办主任,主要工作是保护水源,统一协调指挥。原来半个人干的活,专设一个正厅级单位来干。我认为,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关于污水处理,中央是由环境保护部主导考核,地方原来是由建设部门负责,责权上不衔接。不接受考核的,工作就不着急,也缺乏责任感。有些地方拿到资金后,怎么大怎么建,污水处理厂规模跟实际环境治理需求不衔接,这个问题的根还是在管理体制。现在辽宁把这块工作划到了环保厅,环保厅绝对是使劲干,不干的话考核过不去,这就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也符合中央改革的原则和精神。

  现在,辽宁全省16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60余座污水处理厂实现联网,一个厂安装两个视频,全省4000多万人都可以在网上查看。我们敢放给全社会来看,也就是要让大家来看,共同监督。当然,这个工作的推进很不容易,哪家污水处理厂愿意被这样监督呢?有的设备被整坏,有的设备晚上就被偷走了,也有很多苦楚。

  记者:从2008年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辽河水质明显好转,全流域都已消灭了劣Ⅴ类水质,这个成绩不容易。其中有哪些体制机制创新呢?

  朱京海:辽河水质确实有好转。“十一五”末,按照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水质消灭劣Ⅴ类;去年此时,辽河实现了全指标消灭劣Ⅴ类,干流达到Ⅳ类水体,水质稳定已过一年。说实话,原来我也很担心反弹,现在看来,基本实现了稳定。

  回顾历史,2008年以前,辽河治理十几年,结果由全国倒数第二变成了倒数第一,只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辽河污染继续恶化的态势得到了遏制。从2008年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辽河水质的变化,除了一些工程治理,如关停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等,还得益于其在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

  在体制上,辽宁2010年设立辽河局,这在全国河道管理与保护方面开创了先河。在机制上,值得一提的就是对水库提出了生态水的要求。

  河流的第一功能就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由于人类的认识不足,过分考虑生产生活用水,纷纷修建水库,河流自然之水被堵,入河之水基本是污水,河流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修一个水库,干一条河;干一条河,多一个沙道;多一个沙道,少两岸植被;少两岸植被,多一片沙尘暴的可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辽宁提出了生态水的概念。

  记者:正所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那么关于生态水的要求,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朱京海:还是通过环评审批这一制度。近几年在环评审批中,对于水库等有关用水项目,在方案中必须考虑一个指标,即坝下径流量,要求为其水量的8%~10%,以充分保障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求。

  除了生态水,生态工程还有很多,如辽河流域建设的“五朵金花、十八颗珍珠”,即辽河干流上5个出境断面建设了5个大型湿地,每一条支流入干流的断面建设了18个小型湿地,用生态的方式恢复生态系统。

  记者:对于生态水的控制,新建项目可以通过环评审批来实现,已有水库怎么控制呢?

  朱京海:通过法律即2010年出台的《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以前,水利部门制定用水规划只考虑生产和生活两项,现在必须要加上一项,生态用水。

  记者:这是给水利部门“套了个环”,怎么做到的呢?

  朱京海:这不是个简单的“环”,水利部门的牺牲很大。这部分水就是资源,资源就可以换钱。而现在,这笔钱只能白白放掉。我认为,这个牺牲是必须的。历史已经一次次向我们证明,不考虑生态环境,一味索取,终将自食其果。

  最初对于这个提议,水利部门也不同意。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强力推动,最后才得以实现。

  记者:不管是辽河局、水源办的成立,还是环保警察的设立,都是重大体制创新。在这些工作的推动中,环保部门应该发挥了很大作用吧?

  朱京海:环保干部有责任去影响各级领导,甚至说这也是必备能力。没有影响力,或影响力不够,都干不好环保工作。作为环保干部,我这样说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但确实应该这样。在美国就有实例。

  现在对环保干部的要求与前几年不一样了,前几年可能更需要认真负责,现在仅仅认真负责已经不够了,仅有技术也不够,还得有智慧,有很强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和影响力,否则连处长、科长都干不好。

  记者:您觉得环保队伍现在能否跟得上?

  朱京海:坦率地讲,我认为目前辽宁的环保工作存在3个“跟不上”:环境质量改变的速度跟不上人民群众要求的速度,环境事业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环保干部队伍跟不上环保事业的需求。

  最主要的一点,在现今环境保护领域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的干部没能及时转变思维,不善于学习,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很多人都等着领导安排,而且还必须安排得相当仔细。打个比方,领导安排下属去办事,不只要告诉他去哪,干什么去,什么时候去,甚至还得告诉他坐什么车,哪个车次,要不他干不了事,这样的干部现在不在少数。

  举个实例,今年辽宁的环保投入也从侧面反映了环保部门队伍跟不上的尴尬。省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整体列支28亿元,除去刚性开支,真正投入到环保系统的项目仅1亿元。投入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环保队伍素质跟不上有关。

  大家都明白,申请财政资金靠项目,项目方案由各部门提交。环保部门的项目规划能力还不够,甚至还有人根本不想整项目。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仅仅抱怨财政不投入,环保人自己也有责任。

  记者:队伍跟不上,是不是环保工作的一大难题?

  朱京海:我认为是。什么雾霾,什么“下河游泳”,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山头。攻山头难不难,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队伍,有什么样的武器。有英勇善战的队伍,再有导弹,有航空母舰,铲平山头还不轻而易举。

  队伍和武器,两者现在都跟不上,都不适应。武器,也就是法律和制度,现有的还没用好。与武器相比,更让我困惑和犯愁的是队伍。如果不适应、不转变,不仅现有武器用不好,将来再好的武器也使不了。

  记者:可能也正是考虑到环保队伍跟不上,所以有人主张环保部门应该放权。权力是把双刃剑,如果使不好,容易伤到自己。

  朱京海: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为什么环保队伍中会有这种说法?这种思想是基于队伍不转变、不提升的前提。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还是跟环保队伍的基础有关系。环保工作是技术起家、宣传起家,现在面对如此多的实事和责任,有人不敢担当也不想担当,树叶掉了怕砸自己脑袋上,缺乏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将导致所有行为都跟不上。

  现在正处于环保的攻坚期和转弯期,我们赶上了,过去不曾有,多年后也未必会再有。历史发展不容等待,没有讨论的余地。环保队伍就应该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接受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建立和训练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跟得上时代步伐的继续乘风破浪,跟不上的就地休息。担当不起历史的使命,就只能被时代大潮淘汰。

  记者:反过来想,既然时代已经赋予了环保人新的使命,这份责任可能不会因为放权而减小,社会也不会因为环保队伍还不适应而宽容我们。

  朱京海:对。不能因为队伍暂时跟不上就不敢更新武器。队伍要抓,武器也要抓。两者都要抓,两者也可以相互促进。现在有什么新武器,先来着,武器来了,自然会逼着队伍提高。

  所以,辽宁在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即武器的同时,也在转变干部任用标准。干部任用往往论资排辈,现在省厅正在转变这个观念,不是不想给老同志机会,只是仅仅论资排辈,忽视现在环保干部该有的担当精神、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协调能力,就打不赢这场仗了。我们现在选拔干部就是开放式的,不管是什么行业和领域,只要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肯于为环保事业献身的人,我们就选用,就给予重任。

  本文转载自《新环境》2014年第一期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