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油价下泻:逼到墙角的博弈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16日 09:5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根据谢静研究员的观察,油价下跌是把双刃剑。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来说,油价持续下跌将引发部分成员国出现内部动乱;对俄罗斯来说,油价低于每桶100美元将面临大麻烦;对美国来说,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在每桶70美元左右,油价如果持续下跌并处在低位,将造成“成本风险”,伤害美国经济及相关科技。综合这些因素来观察,岁末年初这场油价博弈,很清楚将是角斗士们被逼到墙角的博弈。但骤雨不能终朝,油价博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耐人寻味。

  ——亚夫

  ■国际原油价格自今年6月下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至今跌幅超过30%。而在11月27日的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上,会员国并未像前11次那样采取减产方式平衡油价,而是维持产出目标不变。这直接导致第二天纽约交易所2015年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WTI)价格跌破67美元,创下62个月以来的新低。随后,沙特发表声明暗示能够接受原油价格在60美元/桶。油价大跌及部分产油国态度让人大跌眼镜。

  ■毫无疑问,较低的油价有利于全球经济。仅以美国为例,如果油价保持当下7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美国民众就将少支出16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一次规模可观的减税,对美国经济来说这是十分有利的。此外,一些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如日本和中国,也将从低油价中获益。但油价持续走低将引发诸多问题,使地缘风险空前加剧。一些原油输出国,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利比亚和伊朗等,将加剧社会动荡,并有可能引发区域性战争。

  ■对此轮油价暴跌,最为直观的原因来自北美,尤其是美国页岩油产量剧增是重要原因。当前,页岩油生产成本约在70美元/桶左右。此轮低油价若持续数月,对美国能源界来说,将会涌现并购潮,一些新的开采项目将会无限期搁置,盈利较弱的油井将面临关闭风险。美国页岩油生产将面临巨大收缩。处于劣势的加拿大油砂业将跌入低谷。此外,油价暴跌直接影响新能源,而眼下美国共和党掌握着参众两院,这无疑对美国新能源发展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将使美国重新陷入能源安全危机困境。

  □谢静

  国际原油价格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呈现下行趋势。直观来看,来自中国和欧洲的数据显示,经济整体疲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以及原油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和抢占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是造成此轮油价的飞速下挫的重要原因。

  自今年7月以来,对原油市场有着风向标作用的国际能源署(IEA)以及美国能源署(EIA)分别下调了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尤其是IEA在10月份的《石油市场报告》中更是大幅度下调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预测。与此同时,全球原油产量却在大幅增长,三季度全球原油日均供应量为9230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63万桶,其中供应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地区。

  面对原油市场明显供大于求,油价跌入两年来最低点的局面,OPEC并未如6年前那样动用减产的举措进行调节。相反,在11月27日发布了维持当前产量不变的决议以外,沙特更是延续其10月开始的“价格战”,对亚洲的出口价格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作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以及OPEC的领导者,沙特在其主要市场美国所占的份额已经大幅缩水。今年8月美国从OPEC进口的石油比例降至40%,创29年来最低。

  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摩擦日益恶化导致其转向亚洲能源市场并有独占的倾向。这对沙特来说,已有和潜在的全球原油市场份额都在急剧萎缩。如果此时OPEC进行减产,那么非OPEC国家很可能趁机增产占据市场份额,这无疑是沙特乃至OPEC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正为此,同样面对需求萎缩,OPEC选择与6年前完全不同的态度——任由原油价格持续下行,并且利用更低的油价抢占亚洲市场。

  OPEC的这一决定目前来看最大的赢家非沙特莫属——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打击了地缘政治对手伊朗和伊拉克,但是所带来的风险却是极其巨大的。就OPEC内部来说,当前的油价已严重影响了包括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伊拉克在内的成员国。而这些成员国本身已是危机重重。油价的暴跌无疑是雪上加霜,政府收入的减少将进一步促使社会动荡,而政权的更替引发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更是明显增强。据英国《金融时报》给出的产油国政府收支预算平衡估值看,伊朗的标准是130美元/桶,委内瑞拉为160美元/桶。还有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等,面临的困难更加难以想象。

  尼日利亚遭遇的麻烦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轻质原油出产国,尼日利亚政府收入的75%依赖于石油。随着美国页岩油的增产,尼日利亚已经丧失了巨大的出口份额(图1,图2),短短两年间从原来的43%降至18%,今年更是连续3个月对美国呈现零出口的局面。虽然自前年开始该国已将原油出口多元化转为以亚洲和部分欧洲国家为主,但安哥拉、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也随后纷纷效仿,加入到与中东生产国一起争夺关键的亚洲市场的“价格硬战”之中, 而非洲国家在原油价格方面本来就缺少足够的优势。

  持续下跌的油价导致海外投资快速撤退,该国政府已经收紧货币政策用于应对,货币奈拉汇率跌至最低水平。面对财政制约的加大,尼日利亚政府计划在明年继续削减6%的公共开支,这对该国本已严重的社会问题来说无疑具有加速恶化的作用。作为非洲最大经济体的尼日利亚原本应该因其畅销的轻质原油获得可观的收入,但由于该国的腐败问题严重,导致其主权财富基金少得可怜。

  目前,围绕2015 年大选的政治斗争已经展开,尼日利亚种族和宗教冲突不断,局部动荡、恐怖袭击已成社会常态。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油价持续低迷,尼日利亚的社会局势将极为严峻。一旦明年政权不能平稳过渡,石油生产有可能停滞,出口严重下滑。这对国际油价来说会有不小的影响不小。

  委内瑞拉和伊朗面临的挑战

  同样,OPEC成员国还有委内瑞拉和伊朗也面临挑战。作为原油储藏量居世界首位的资源大国,委内瑞拉过去依靠丰厚的原油收入支撑社会运转。从统计数据看,委内瑞拉的原油收入约占其财政收入的50%,占外贸收入的90%以上。但该国的外汇储备从去年开始因黄金价格下跌而备受冲击。委内瑞拉外汇储备中,黄金储备比重约占70%,这在拉美国家的外汇储备中是占比最重的。如今,失去高油价的支撑,该国的高福利和高补贴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并直接动摇到马杜罗政权。目前,马杜罗政权的持续不支持率高于支持率,这预示着在2015年大选前,通货膨胀、物资短缺等经济问题将日益严重,马杜罗政权的支持率将加速下滑。届时,一旦发生突变事件,该国将陷入动荡,这对国际原油市场来说,将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供应力量。

  伊朗方面,自鲁哈尼赢得总统大选之后与西方的关系有所缓解。鲁哈尼主张重建经济,但原油价格下跌将严重束缚他的作为。当前,伊朗国民生活艰难,国内改革声潮高涨,此时又逢伊朗核谈判的关键时刻。油价在这个时候连跌不止,对鲁哈尼政府来说无疑有很大压力。而油价的下降肯定会对伊朗核谈判产生影响。

  俄罗斯及地缘安全问题

  此轮油价下跌,除了OPEC成员国有可能陷入动荡,还有可能引爆俄罗斯这个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使俄罗斯国内及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变得突出。对于前苏联的解体,有人做过研究,一个广为人知的解释是,上个世纪80年代原油价格暴跌是重要的经济金融原因。当时的原油价格,按今天的美元价值来计算,相当于从100美元以上/桶跌至30美元/桶。

  从当时的情况看,前苏联的经济极度依赖原油出口,而冷战使得该国背负了庞大的军费开销。赶巧的是,1985年7月,沙特国王法赫德宣布以低价销售石油,引起国际石油市场大乱,国际石油价格立刻大幅下跌。为此,有分析认为,前苏联的解体与西方国家和沙特政府合谋拉低油价有关。但从数据上看,沙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阻止油价下跌,不惜大幅减产——从1981年的日产1100万桶下调至1985年的250万桶/日(图3),结果非但未能阻止1986年的暴跌,反而失去了大量市场份额。

  其实,真正造成那次油价暴跌的原因是,1970年代末爆发的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结束后,世界石油产量开始增长,来自北海和阿拉斯加新的油田大规模开发引发了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并间接导致了前苏联经济的崩溃。

  如今,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度与前苏联时期很相象。因此,原油价格下跌将严重破坏俄罗斯的经济。分析师们认为,俄罗斯政府要维持预算平衡,国际油价应在110美元/桶以上。而自今年初乌克兰危机升级之后,西方国家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前景极不乐观。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突发情况,到2015年底,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仅能支持四个月的进口。而最近俄罗斯本币卢布汇率的持续暴跌,显示资本正在大幅快速外流。这表明曾经经历过前苏联解体的人们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为数众多的俄罗斯人正抓紧将现金转移至海外。俄罗斯央行预计,今年至少将有1200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并将导致石油价格和卢布汇率的螺旋下降,推升俄罗斯的通胀。

  那么,普京将会做出何种反应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呢?从历史上来看,在过去的35年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的军队曾3次越过边界——1979年的阿富汗,2008年的格鲁吉亚,以及今年年初的克里米亚。如果将这三次的时间与原油价格相对应,极其巧合的是都处在油价高峰处,而每一次出兵之后,油价都进入一个急速下跌时期。如果硬要说俄罗斯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油价的波动实在牵强,那么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很明显的。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