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农民出国务工“水土不服” 高收入也带来高风险

2011年11月24日 09:19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出国,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在我省一些地方,很多农民早就开始出国打工挣钱——人们称之为“打洋工”。然而,外面的世界不一定都那么精彩,“打洋工”的辛酸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的。

  在沿海地区,“漂洋过海赚大钱”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这些传说也飘进山坳坳,成为山区农民的新“财富梦”。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那年,也是江山市四都镇埠头村村民周方金命运改变的开始。他怀揣出国淘金的梦想,成为全村走出国门“打洋工”的第一人。

  十年沉沉浮浮,不变的是致富的渴望,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像周方金一样走上出国务工的道路。

  出国淘金,只为脱贫致富

  “我再也不想出去了。”方水英想了很久,缓慢但又肯定地说道,像是下了很大决心。

  现年35岁的方水英,也是江山市四都镇埠头村村民。5年前,就是在周方金等同村人出国淘金的诱惑下,她决心改变一穷二白的家境,去应聘一家在日本的服装厂。经过笔试、面试,方水英等3人被选中。

  “没办法,都是为了这个家。”方水英想方设法劝服老公,忍痛扔下不停哭喊的儿子,独自飞向一海之隔的日本打工。

  来到日本名古屋,从未到过大城市的她一下子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坐地铁,不知道怎么购买自助饮料,不知道为什么要靠左行驶,但这一切的茫然,都比不上言语沟通上的不便。

  方水英去日本前已在上海接受两个月的语言培训,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来说,显然远远不够。因言语不通,工作进度极其缓慢。“晚上10点多下班后,我都会坚持背一篇课文,再听一会儿收音机。”为了尽快学会日语,出国第一年,方水英几乎每天都只睡四五个小时。

  “我们从农村出来,苦惯了,这些不算什么。”方水英顿了顿说,“最受不了的还是想儿子。”有时候,她听到收音机里有人喊“妈妈”,她的视线就开始模糊,泪珠禁不住一滴滴滚落下来。

  可是,与日方服装厂签订的合同规定:必须做满3年后才能回家。后来,因公公病危,方水英曾回国一次,但也只有4天的假,光在路上就花去了两天。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方水英觉得像是做梦,她兴奋地跑过去拥抱,谁知8岁的儿子却躲到爸爸后面,惊恐地看着她。

  国外的工作没日没夜,对家的思念无穷无尽。尽管如此,此后几年,方水英还是咬咬牙,一次次打消回国的念头。“要过好日子,总要吃点苦。”她掰着指头说,“如果我在国内打工,就算一分钱都不花,每年也就三四万元钱,但在国外一年就能攒下七八万元,足够装修房子了。”

  2009年,方水英揣着从日本带回来的20万元人民币,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楼房装修一新。但如今,她再也不想出去了,理由同样很简单:钱不要多,够孩子读书就好了。

  有苦有甜,人生无形改变

  在我省衢州、丽水等山区,像方水英这样为改变家境而出国门务工的农民,为数不少。

  方水英所在的埠头村是一个总人口只有1383人的小村落,现在却有40多个人远赴新加坡、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国务工,是全村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的一半。每到岁末,村口总会围着从不同国家务工归来的农民,彼此交流收入情况、异乡风俗等,俨然成了小小的联合国交流会。在有侨乡之称的青田,有23万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该县人口近一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