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外地流动儿童:我们想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2)

2012年06月01日 0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一纸户口划开的两种心态

  刚转到学校时,高欣宇还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这让他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他指了指坐在一旁的王子晨说:“他当时就特别爱笑话我。”

  听到这里,王子晨不乐意了,“你瞎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歧视过你。你讲了一口我完全听不懂的话,怎么搭理你?”

  在同班同学中,即将满10岁的高欣宇年龄最长,不过,他却从未体验过当“大哥”的感觉。他觉得,北京的同学总是歧视他们这些外地来的孩子。以前,就有女生指着他说:“你们这些人,太脏了!”这让高欣宇感到很不舒服。

  不过,一段时间之后,讲方言的孩子学会了说普通话,他们也就和北京同学慢慢地玩到了一起。“我没觉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也很愿意教他们说普通话。”王子晨告诉记者,高欣宇是他现在最好的朋友之一,“我爸爸也有很多外地朋友,所以,他也不会嫌弃我交外地的朋友。”

  相比之下,高欣宇的顾虑多一些。他听爸爸说,因为他们是外地人,没有北京户口,所以就有很多当地人“歧视”他们。高欣宇不知道父母在外面受到了怎样的歧视,他只知道,“爸爸送煤气,需要买车,但不能在北京买,他就只能骑着电动车跑去天津买,然后再把车从天津开回来。”

  因此,高欣宇特别想有一个北京户口。他笑着说:“我现在也有北京户口了,我妈在银行给我办了一个,还存了3000块钱。”

  其实,高欣宇的妈妈只是在银行填了他的户口信息。

  “我想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

  到了课间,班里大多数的孩子跑到楼道里追逐打闹。一个名叫高海波的学生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停地抠着手指头。

  “不爱说话”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共同的评价。来了3个月,班上还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和他不熟,甚至没说过几句话。即便是私下里聊天,他也像上课一样坐得笔直,只是点头、摇头或是几句简短的话。

  4岁前,高海波和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姐姐一起住在江西老家。每到过年,在京打工的父母总会带一些好吃的零食和漂亮衣服回去看他。直到上小学,高海波才跟父母一起来到北京。

  他刚转到这所学校来的那段时间,孙文慧常常主动去找他玩,“但他总是不说话,我觉得他不愿跟我玩,我也就不去找他了。”

  被问到为什么不爱说话时,高海波依旧紧闭双唇,过了许久,他轻轻地说:“我害怕,我怕说错话有人打我。”

  高海波告诉记者,在此前上的一所学校,他经常被一些同学欺负,渐渐找到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不说话。

  这种沉默,不仅仅是在学校。回到家中,父母经常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老师又教了什么新内容。面对父母的关心,高海波仍是“不想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过,在和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通电话时,高海波却有说不完的话。“听到我在学校里交到了什么朋友后,他们特别高兴。”这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我很想他们,希望他们能来这里跟我一起住。”

  这个想法一直压在高海波心里,从未和他的父母提起过,“我不想再换地方了,我就想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

  和高海波不同,高欣宇来到北京后一直在五里坨小学读书,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因为他有一个总在“流动”的家。

  “我好讨厌搬家!我们以前住的地方要拆了,就得搬家。”高欣宇已经记不清自己搬过多少次家了。他唯一记得的是,每一次都要帮爸妈拿很多东西,有时候,手里的东西太多拿不下,掉在了地上,还会惹来父母的几句骂。

  “我们不想走,我们想留下”

  高欣宇还有更怕的,那就是他所说的“火肉大餐”,即他父亲的皮带、跳绳加自己的屁股。他是班里出了名的“捣蛋鬼”,在课堂上总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绩也不好,为此,他不知道挨了父母多少顿打。

  每当学校找家长来,问为什么打孩子时,他父亲总会撂下这样的话,“我们那么忙,这孩子还这么不争气,该打!”

  面对父母的“忙碌”,孙文慧却很能理解他们,“他们要赚钱,要供我上大学,确实很辛苦!”她的理想是将来考到大学学医,“当了医生,以后爸爸妈妈要是病了,我就可以给他们看病。”

  她的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妈妈告诉我,上完六年级,我就要回老家念书。”文慧说。在这个班上,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离开。他们为什么要走?走之后去了什么地方?文慧不知道,就像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一样。

  和文慧一样,流动青少年中的很多孩子,都要面临这样的命运——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而为了跟上老家的教学进度,他们必须提前几年回到老家。

  回家,本是个很温馨的字眼, 文慧却一点也不喜欢。她还担心,在这里读的时间越久,和小伙伴们分开的日子也越近,“我舍不得这里的小伙伴。”有时候,想着想着,她就掉下泪来。

  另一个孙文慧不愿回去的理由是,不想与一直以来和她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分开,“我跟妈妈说,你走我才走。”然而,妈妈却没有给她明确的答复。

  高欣宇也不想走,“我经常为了这个偷偷流眼泪。”他害怕自己到了新的环境以后,不能适应,就像刚开始来到这里被嘲笑一样,他更不愿意离开这些已经熟了的同学。“去了那边我就没有朋友了。”他说。(实习生 李林 本报记者 邱晨辉)

【编辑:张尚初】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