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夫妻收养脑瘫弃婴14年 每天坚持抱其到医院治疗

2012年06月01日 15:40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老夫妻收养脑瘫弃婴14年每天坚持抱其到医院治疗
小向勇竖起大拇指:“我有世上最好的奶奶。”梅国胜 摄

  老夫妻收养残疾弃婴14年

  为弃婴治病花费15万 孩子治疗关键期 两老心急还建房出行不便

  家住江汉区新华路的陈婆婆偶然捡回出生仅7天的脑瘫弃婴,她和丈夫仍视如亲孙,拖着老弱的身体每天坚持抱孩子到医院治疗,一治14年。孩子去年奇迹般开始学着说话,进入语言康复的关键期。可是今年下半年她们家将拆迁还建到古田二路城市广场,七旬老夫妻盼望还建房能离公交站近一点,方便带孩子到医院治疗。

  昨日,因与拆迁办协商未果,陈华珍婆婆着急地向本报求助。

  深夜捡回脑瘫婴儿

  老婆婆陈华珍72岁,原是省客运公司售票员;她老伴向必友74岁,从省货运公司退休。俩老生有三女一子,均已成家立业,孙子已大学毕业。十几年来,老两口心力都放在捡回的先天性脑瘫儿向勇身上。

  昨日,向记者说起养育这位残疾弃婴的不易,陈婆婆和老伴不禁眼泛泪花,频频拭泪。

  1997年11月25日深夜,天上飘着雪花,陈婆婆突然心脏病发作,女儿女婿急忙送她到协和医院看急诊。坐在急诊室靠门边的椅子上,陈婆婆忽然听到一阵像小老鼠般“吱吱嘎嘎”叫声,循声一看,一个纸箱里躺着一个赤裸男婴,小手小脚冻得乌青,白沫吐了满脸,身上用破布绑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婴儿的生日:1997年11月18日——出生仅7天。陈婆婆连忙脱下身上的棉大衣,怜惜地包起婴儿,紧紧抱在怀里。可这么晚了,伢往哪送呢?陈婆婆决定抱回家再说,“好歹救一条命吧。”

  三天捂“活”弃婴

  回到家,陈婆婆翻出孙子的摇篮,垫上3条被子,把孩子捂在棉被里,周围放上3个热水袋;再用棉签沾上糖水,轻轻撬开孩子的小嘴喂进去。捂了3天,孩子身上终于有热气了,小嘴也会咂巴了,陈婆婆的老伴先前挺不乐意她捡回个快死的孩子,看孩子“活”了过来,高兴地买来奶粉、奶瓶精心喂养,并给孩子起名“向勇”,希望这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勇敢坚强。

  俗话说,“三坐六爬”意思是婴儿3个月就会自己坐起来,6个月会滚爬。可是小向勇3个多月了头还软软的耷拉着,两腿伸不直,更不会自己坐起来。老两口带孩子去市儿童医院检查,才知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得知两老每月退休金不到400元,医生建议放弃治疗。但两老执意“乞求”医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卖房、借债也要给孩子治病。两位善良的老人一个质朴的想法:既然收养了他,就要负责拉扯大,把他的病治好。

  拗不过老人,医生开方:用高压氧舱等治疗3年,孩子若能站起来,就继续康复治疗;8至10年能走路,就说明病情有希望好转。不然,孩子最终结果就是全身瘫痪。

  为弃婴治病花费15万

  在儿童医院治疗3年后,陈婆婆惊喜地发现,小向勇扶着床沿站起来了,还挪动了几步,这更鼓舞了俩老“治下去”的决心。可是每月2000元的治疗费,退休金根本是杯水车薪,同事介绍向必友去一家驾校当教练,加上女儿、儿子每月补贴,才勉强维持。

  孩子6岁时,病情又有明显好转,能滚会爬,扶着练习车能走路。9岁多时,又转到武汉市按摩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可年近七旬的老伴辞去驾校的工作后,每月2200元的治疗费让他们捉襟见肘。在有关部门关照下,医院免去孩子治疗费,去年,孩子病情有了突破性进展:会开口说话了。每天爷爷、奶奶叫个不停,虽然叫得含混不清,但两老已非常欣慰。

  昨日中午,记者在按摩医院见到小向勇,他脑袋不停地晃动,走起路来四肢手舞足蹈。爷爷向必友从医院食堂打来饭菜,细心地一根根挑去鱼刺,一点点喂给他吃。奶奶陈华珍感慨说,14年啦,小向勇吃喝拉撒行都是两人悉心照料,孙子、孙女、外孙都没顾上。冬夏春秋,无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每天她和老伴都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坐公交车时,老伴抱孩子上车,她在后面扶着,数不清摔了多少跤。

  盼还建房离公交站近点

  小向勇虽是脑瘫患儿,心性却和同龄少年一样调皮、可爱,见表姐打电脑,就兴致勃勃地凑过去一阵乱摁,拿着奶奶的小灵通给爷爷不停地拨打。见到记者,他含混不清地说,想有个电脑,将来开网店,养活自己,孝敬爷爷、奶奶。“因为……我有世上……最好的……爷爷、奶奶!”小向勇竖起大拇指,一字一句吃力地对记者说。

  14年来,两老为孩子治病花去了15万元。去年,他们在新华路的房子拆迁了,今年下半年将还建到距武汉市按摩医院10多站的古田二路城市广场41栋,这栋房子距公交车站有两站路。两老有个心愿,为方便带孩子治疗,希望将房子调到离马路公交站近一点的楼栋。“医生说孩子正是语言康复关键期,看病一天都耽误不得。”(记者 梅国胜)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