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遗留“国军”老兵
中新社太原7月17日电 题:探访山西遗留“国军”老兵
作者 吕玮
97岁的杨增芳硬挺着被岁月压弯的身体,站起来,颤颤巍巍的抬起手,给前来探望的志愿者敬了一个久违的军礼。而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的大部分时光,他不愿向身边人提及有关自己当兵打仗的“那些事儿”,包括妻子和孩子。
在山西,像杨增芳这样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被遗留在大陆的“国军”有很多。大部分人已经去世,活着的人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不愿提及往事。14日,记者随同山西“关爱老兵”志愿者,看望这些埋在历史深处的“活记忆”。
双眼失明的杨增芳空洞地“盯”着前方,布满皱纹的嘴唇深陷,僵直地坐在沙发上,很少与人讲话。因年事已高听力下降,头发花白的大儿子杨五新,用喊话的方式与父亲沟通。
杨五新说,近一年来志愿者们经常过来陪父亲聊天,才慢慢解开父亲心结,开始和身边时谈论以前的往事。
杨增芳1915年出生在山西原平,21岁时,初中刚刚毕业便头顶太阳花的军帽,在阎锡山创办的见习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正式参军。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被记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规模抵御日军战斗,后随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辗转来到山西吉县“克难坡”。“那时候,天天清早,阎长官会站在主席台上给我们训话。”
1945年,解放战争开始。1948年,被俘时,杨增芳是一名少校参谋。在经历过几个月的集训后,他选择回家与妻子团聚,同年,大儿子出生,取名杨五新。“‘新’字代表新生,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后,杨增芳依靠微薄的学历谋到了一份会计的工作,一切远未停止。“文革”开始后,他特殊的身份再次被提及,不得已回到农村务农,他的身体和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痕。
“特殊的身份给家庭造成阴影,也改变了父亲的性格。”杨五新介绍,当时父亲患上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的疾病,眼睛疼的撞墙,贫病交加导致彻底失明。此后的40余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不愿与人交流。
杨五新说:“唯一与世界沟通的东西,就是换了一台又一台的收音机。最辛酸的时候,是母亲去世后,父亲思念苦闷,独居在农村的家中一年多不出门,眼睛看不到,食物发霉也难以察觉。”
1992年被儿子接到太原生活,杨增芳的生活困境慢慢改善。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以前的老战友,杨增芳坚决的说:“没有,分开后再没想过。”然后又用舒缓的口吻呢喃道:“在一起时,大家亲如兄弟,分开后就各顾各了。”
志愿者王慧景回忆,去年给杨老送上纪念章和全国网友的祝福时,老人大哭一场。
目前寻访到9名老兵的王慧景感触颇深:“他们不是不想,是不能想。老人最渴望的是社会对他们过往的‘认可’,使他们特殊的身份不再是一种背负。毕竟,某种意义上,在抗战年代,他们是国之英雄。”
“我什么也不想,就想活到一百岁。”杨增芳经历了几十年苦痛挣扎,回到太原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后,才感觉自己真正幸福得活了一回。(完)
>社会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