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今冬供热首次集体查室温

2012年12月05日 06:2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王东亮

  昨天,市市政市容委组织3个检查组,分赴东城区、西城区和石景山区开展今冬首次供热节能检查。按照住宅起居室温度不能低于18℃、商场等公建不能超过20℃的“低保高控”标准,昨天检查的12家公建基本过关。但记者了解到,一些居民表示家中温度较低,希望供热部门尽快解决。

  现场:东方银座有点热

  昨天10时许,位于东直门交通枢纽南侧的东方银座商场刚一开门,就迎来了由市政、城管、街道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供热节能检查组,记者一进门,就感觉商场里暖意扑面。

  “这儿挨着门口,应该温度比较低。”手持红外测温仪的城管执法人员经过3次点测后,取中确定了银座商场一层的平均温度为19.2℃。“这个温度是达标的。”市锅炉供暖节能中心工作人员说。

  乘扶梯到地下一层,温度比上一层明显高出不少。往来的商户和逛商场的顾客都将羽绒服等厚外套脱下。选好点位测温后,城管执法人员对商场工程部负责人说:“你们地下一层是21.4℃,温度稍高了一点,超标了。”

  再往里走,记者看到胡椒厨房、汉拿山、吉野家等几家餐馆工作人员都只穿短袖衬衫出来进去地忙活着。“就穿这短袖,一会儿忙起来也一头大汗呢!”胡椒厨房餐馆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每天10时商场刚开门的时候温度会低些,但11时30分后,就餐客人多了,店内的温度将骤增。

  控温:“热源”多难控温

  对商场有点热的现状,商场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商场内“热源”多是控温难点。“我们是集中供暖,想让每层的温度保持在统一的标准特别难。这么多店,这么多灯,这么多人,都往外散热啊,人多时不开暖气都热。”东方银座工作人员说,但他还是表示会想办法将超标区域的温度降下来。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本市公建供热技术手段较复杂,发现个别区域温度超标,也都要由专业机构进行调节。否则一旦供热系统失衡,会导致整栋楼暖气调节紊乱。此外,除了冬季的供暖热源,商场、超市、餐馆内照明灯、冷藏设备等都要散发不少热量,加上高峰时间人流集中,控温的确是个难题。

  算账:暖气低温运行节费10%

  “实行公建热计量改造后,绝大多数商场、超市都主动采取了降温措施。”市锅炉供暖节能中心主任金光义说,实施热计量收费后,如果商场等公建不开或少开暖气,将节省大量的供热费用。据统计,实施热计量的商场、超市类公建,自主降低供热温度后,平均可以节约供热费10%,一些客流量大的公建节费比例更高。

  金光义说,本市冬季供热采暖总面积已经超过7亿平方米,所需天然气、煤、燃油等各类燃料资源数量巨大。经过近10年的持续监督检查,加上热计量收费的成本考量,本市“进商场一身汗”的情况已越来越少了。

  检查组今天还将对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等进行供热节能抽查。对检查出来不合格的单位,将督促他们改正,防止室温超标浪费资源。

  居民:家中温度低维修不及时

  商场里穿短袖,有些居民却在自家穿起羽绒服。据记者了解,近来,有不少居民觉得家中有点凉,但供热单位来测却是合格,还有市民抱怨相关部门维修不及时甚至投诉无门。

  家住石景山的网名是“小小小L”的网友在微博上抱怨,自家暖气不热,自测只有16℃,但热力公司一测,就神奇地变成了18℃,正好达标。“即使热力公司测得准,但只有两三个人的屋子里还是感觉很冷。”令她更抓狂的是,供热单位工作人员的回复竟然是“没有解决办法,只能硬挺”。

  家住通州的夏女士也告诉记者,今年家中暖气白天倒是没什么异常,但自己经常在晚上被冻醒,起床后一摸暖气是凉的。她怀疑供热单位是不是在烧“尖子火”,糊弄居民。

  同在通州居住的孔先生说:“上周末大风降温时,家里的暖气也跟不上,不是说会提前调节吗?怎么没见效?”他告诉记者,八十岁的老父亲只好在家中穿上羽绒服,“自己调节温度了”。

  记者从市政部门获悉,目前本市居民住宅供热已经趋于稳定,投诉暖气不热的电话也比供热之初锐减五成以上。目前,投诉家中暖气不热的市民住址呈点状分布,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市供热办负责人表示,建议家中暖气不热的市民先联系供热单位,这样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如市民对测温有异议,可向市政部门指定的第三方测温机构申请测温,并作为投诉、索赔的依据。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市市政市容委的官方微博等多种方式反映家中不热的问题。

  依据本市规定,如居民家中室温确不达标,可退还热费。

【编辑:巫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