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云南晋宁将“生态优势”变“生态资本”

2013年06月17日 13:50 来源:昆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晋宁生态美景随处可见。

  晋宁建设宜居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2012年,晋宁城市绿地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7个公园绿地,绿地总面积快速增加104万平方米,绿地率34.48%,绿化覆盖率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8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48.43%提高到49.55%,建起滇池湿地近2万亩。2013年,晋宁提出争创国家园林县城目标,这是长期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积淀起来的基础和底气。

  晋宁县委书记蔡德生表示,晋宁将立足“生态立县”这个根本,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生产力,高举生态旗、打好生态牌、创造生态业、走出生态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生态资本”。把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生的大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新跨越。

  说晋宁重视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并非虚言。为保护一棵150岁的滇朴古树,晋宁在修建城市道路时,专门为这棵古滇朴调整了规划,并为滇朴修了一条专属绿化带,一个小小的改动,不仅延长了工期,还多增加了近10万元的投入。2011年,腾晋物流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一棵400年的黄连木古树挡住了去路,砍还是留,没有过多的争议,驻晋企业腾晋物流园项目方斥资300余万元,为避让古树而改道、筑挡墙,并建起围栏加以防护。“把现有的经济设计和建设与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是我们建设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原则。”晋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岳为民如是说。

  生态是根,经济是树,根深才能叶茂。“经济赤字是一时之间彼此的借贷,生态赤字却是取自子孙后代”,晋宁人目光看得更远。因此,晋宁抓生态建设可谓不遗余力。

  晋宁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遵循了水山兼顾,共同治理的原则,实施山、水、田、河、路、城一体化综合治理绿化,以“一岸两线四分区”为框架进行总体绿化布局。“一岸”即滇池沿岸,重点进行湿地恢复和环滇池水源涵养林建设;“两线”即昆玉高速、安晋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风景林景观;“四分区”即环滇池湿地恢复及生态景观建设区、中部环境治理与风景林建设区、东部山地水源林生态建设、西南部山地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区。

  晋宁提出了“畜禽进山,养殖上山,乔木进水”的水环境综合措施,在滇池周边全面“四禁”,实行“四退三还”生态修复。在山上,按照农畜结合的“能源生态型”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山田、果园、林地的自然消纳,达到粪尿污水的“零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现在一些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已搬离滇池沿岸,在六街、双河、宝锋等地安家落户进行生态养殖。在山下,取而代之的是在滇池周边建起了环湖生态湿地近2万亩26块,并在湿地附近种植了大量中山杉、水杉、乔木和水生植物,建起湖滨林带3774亩。累计投资3.76亿元,对8条入滇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和提升,滇池流域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

  晋宁改变以前举着斧头向树要饭吃的状况,全面封山育林,在六街、双河、夕阳等山区乡镇推行生态经济化,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山区林果经济,种植泡核桃、高山小荚豆等,把群众增收致富与森林保护有机统一,实现双赢。“十一五”末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过去5年,晋宁共完成绿化造林和各种营林生产任务19万亩。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推广无公害绿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施农村能源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及滇池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开展IPM示范村建设,把污染源拦在农业生产的大门之外。同时,晋宁还加大对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几年来,共投入4600万元对矿山排土场、采空区进行复垦,植被恢复4800余亩,种植云南樱花、玉兰、紫薇等各种乔木灌木200余万株,撒播草种2.9万千克,为水土流失安装了保护网。

  同生态农业一样,晋宁赋予了工业新的内涵——生态工业。晋宁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实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节能项目,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行清洁化生产。贯彻落实“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严把环境准入关,创新引入“双向承诺”制度,环保部门与企业签订“双向承诺书”,明确环保部门的服务承诺和企业污染治理的责任义务。

  持之以恒抓生态文明建设,为晋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奠定了基础。按照《晋宁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县城绿地,对项目审批严格实行“绿线管理制度”,加大对县城中心区小游园、小广场以及干道、水系、风景林地、城市绿色通道的建设力度,以城市水网、路网、林网为基础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已基本形成。建成了符合晋宁县城市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多形式、多特色的绿块、绿楔、绿廊、绿色隔离带,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一个以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为亮点,滇池面山、“三路”沿线、田间沟渠植树为重点,县城透绿、插绿、建绿为点缀的绿化美化网络正在形成,晋宁县生态文明建设绿意盎然。段正祥摄影报道

  随评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大 海

  晋宁是滇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知名的磷都。在工业文明走到又一个十字路口的大时代里,晋宁为自己的未来选定了一个浸满绿色的目标——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一般印象中,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都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晋宁的选择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回首晋宁多年来在生态建设上的不懈追求,这一目标的设立却又显得如此的理所当然。因为晋宁人深知,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好了,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标志,充满活力的中国进入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阶段。而要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首先确立的就是引导全局的科学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那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确立一个理念,不能仅仅流于观点的提出和口号式的表述,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对具体行动深入思维的理性化指导,是对城市未来清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行动。在晋宁,为了保护古树,道路可以转变去向,园区可以修改自己的布局。晋宁的行为模式为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个上佳的注释,反映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经深入了人们的思维,成为经济活动面对环境要求时的下意识反应。这种深入人心,这种顺理成章,没有对环境意识的长年宣传追求是做不出来的。从这个侧面我们欣喜地发现,晋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脚步早已出发,悄悄地走到了时代要求的前面。

  正因为动身早,晋宁更容易置身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俯视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因为视点高,晋宁在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上少了许多犹豫和争论,多了许多从容和坚定。

  我们相信,有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坚持,晋宁的未来一定能把科学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比翼齐飞。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