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二手车评估国标有望出台 买二手车不再雾里看花?

2013年06月18日 13:17 来源:海口晚报 参与互动(0)

  二手车市场有待规范。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口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二手车市场成为了越来越大的一块蛋糕,市民期待着在旧货中能淘到宝贝。

  由于在法律法规上的空白,二手车市场往往存在车辆评估标准不统一、交易制度不合理等混乱现象。有消息称,《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通过商务部审批。记者走访我市二手车市场发现,商家对此项国标的实施并不看好,认为实施恐有难度。而消费者则盼望新《规范》尽早出台,购买二手车不用再“雾里看花”。

  □本报记者 李银

  二手车评估良莠不齐

  在第一车网、二手车之家、58同城等多个二手车交易平台上,记者发现旧车经纪公司对车况的介绍惜字如金,绝大部分车辆的说明仅仅只有车辆型号、年份而已,直接标价的更是凤毛麟角。

  记者采访时,海口多家商户工作人员表示,收车时要经过评估鉴定,保证不是事故车,但具体鉴定信息只是内部参考,不提供给消费者。“要知道车况还不简单?直接开到4S店,维修记录、出险情况都能查得到。”销售人员称,车辆检测费用只能消费者自己掏,一般三五百元,高的七八百元。不过,网上竞拍主要针对专业买家,如果交易成功,二手车卖家负责支付300元的检测费,而买家承担交易额3%的手续费。

  从事多年二手车经营的陈先生说,并不太清楚二手车评估将有国标一事,现阶段二手车的价格多是实行先报价、再砍价的模式,这个规范实施起来估计也不会那么顺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全省乃至全国的二手车买卖,大多是凭经验定价。因二手车鉴定专业性较强,所以,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虚报评估价、鉴定报告做假之事时有发生。经验丰富的老车主在出售二手车时,也会故意隐瞒因重大交通事故而修理零部件的事实,现在维修厂翻新水平相当高,这使得二手车鉴定环节存在很大困难。

  陈先生表示,希望二手车评估国标尽快出台,并能兼顾到这些实际问题,并且严格执行,真正把二手车交易中存在的低买高卖、改变公里数、隐瞒车况、虚假评估等症结肃清。

  新国标商家不看好

  记者走访了龙昆南路、南海大道等路段多家二手车行,几十种不同车型的车辆待售,价格从5万余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对于即将实行的“国标”,南海大道某日系车销售人员说,目前二手车市场的估价是根据市场行情和综合车况进行,而提出的新“国标”中,评估的程序太复杂了,有100多项,还要有专门的鉴定机构,鉴定结果让消费者更放心,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将增加购车成本,因为车行肯定要把增加的鉴定成本加到消费者头上。

  随后,记者采访了海垦路某汽修厂负责人王先生。他说:“如果现在一辆车拿来叫我估价,首先要看它之前是否是事故车、跑了多少公里、有没有漏油、然后再参考目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几分钟就能搞定。倘若真要把100多项内容检查打分下来,这个估价的过程会从现在的几分钟变成至少半小时,实行起来肯定很麻烦。”

  采访中,多位车商也普遍认为,国标不是强制性的,只能起到参考作用,真正要实行起来不会那么顺利,而且对二手车市场的实际意义可能并不大。另外,即便新规定出台,落实到我市本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售后保障有待规范

  “业内人士朱女士表示,新国标即将出台,可让消费者对汽车有全方位、标准化的认识。同时,二手车交易将更透明,消费者在交易二手车时,将多一层保障。随着二手车售后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二手车市场规模也将迅速壮大,没有售后保障能力的二手车销售商将在市场竞争中淘汰。

  买二手车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省旧机动车辆交易市场的陈先生表示,目前二手车的价格都是根据车的状况以及新车价格确定的。购车之前要先请专业的评估师看看是否是事故车,如果确定是事故车,价格至少要便宜一二万元。然后要发动汽车,听发动机的声音有无异常,再看车辆底盘、电气系统、悬挂以及内装和轮胎。另外,要查询到车辆登记证、行驶本、车主身份证、购车发票、车辆购置附加费、养路费、保险等,还有就是验车有效期、违章情况等,如果没有这些,最好还是别买。

  链接

  据了解,《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二手车鉴定要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工具,由第三方鉴定机构或二手车经营企业进行鉴定,然后将结果告知消费者,保证公开透明交易。今后,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将得到一张卖方出具的《二手车技术状况表》,可以清楚地了解关于车辆的所有指标。同时,报告还将给出车辆的参考估价。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