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蛟龙”号下潜 同济大学教授成首位“乘客”

2013年06月18日 15:2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天上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搭载着首位真正意义上的“乘客”下潜——他是来自上海的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区域仍是南海冷泉区。昨天傍晚,“蛟龙”号刚从该区域海底回到母船“向阳红09”的甲板上,顺利完成其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并发现了大量贻贝等大型生物。

  “过去坐美国人的潜水器下深海做科研,这回坐上了中国人自己的。”作为随“蛟龙”号下潜的首批科学家之一,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为今天已经期待了十多年。早在1999年,科技界就讨论要用我国自行设计的潜水器开展深海科研。2011年5月,“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简称“南海深部计划”)申请结合“蛟龙”号的进一步试验,在南海开展深潜科考,对南海深部过程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现场探测。

  终于,“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程聚焦“南海深部计划”,共有包括周怀阳在内的6位科学家远征南海。他们不仅要随“蛟龙”下潜,还要负责各种实验设备的操作,如保压流体采样器、沉积物采样器、多参数传感器等,工作量很大。起航之前,“乘客”们已完成了培训,了解和掌握了潜水器的基本性能,以及潜水器内部的作业规程。对于首位“乘客”周怀阳来说,这些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他曾作为“中美深海热液区联合深潜”中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乘坐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抵达过海底世界。

  据介绍,6月10日起航的“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科学家将搭乘“蛟龙”号下潜三四千米,在南海北部的一座小海山开展科学实验,进行观测、地形精细测量,采集岩石、沉积物、生物样品等。南海洋壳基底、洋中脊热液活动、冷泉等都是科学家聚焦的研究重点。“此次选择的冷泉区位于海山区的北部,尽管水深不超过1000米,但地形相对复杂。”周怀阳表示,对于潜水器的挑战在于,目标太小,找冷泉口需要非常精确的定位。

  据“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此次在潜水器上加装了一套定位系统,在海底的绝对坐标定位可以达到米级精度,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0米。同时,视频系统也进一步改进,使图像更加清晰。昨天完成的首次下潜属工程下潜,验证了潜水器技术状态非常稳定,潜航员驾驶技能良好,第一次启动的长基线定位系统运转成功,潜水器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记者 马亚宁)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