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三成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从未治疗 就业难题待解

2013年07月19日 02:5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杨甫德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增加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和投入,首先是保障这个特殊疾病人群能获得持续的药物维持治疗;另外,超过2/3的县还没有像样的精神病医院,希望相关的资金投入能落实到县一级的精神科床位上,让农村的精神障碍患者就近获得治疗。希望国家能够按地区、按患者人数在医院和社区配备精神疾病诊疗团队和精防人员,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个案登记管理系统做扎实、做规范。

    ——杨甫德

    我国三成重症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新京报:目前全国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中,在医院治疗、在社区接受康复管理,完全没有治疗监管的患者大概各占多少?

    杨甫德:目前只有北京等大城市建立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登记报告系统,全国没有联网,所以没有具体数据。只有一些理论上及调查过程中掌握的比例可供推算。比如,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是0.95%,全国共约1600万患者,其中30%需要住院治疗,约为480万人,但全国精神科病床加起来不到23万张。由此可见,住院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要在社区或家里。

    实际上,我国大约有30%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新京报:这样看来社区康复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非常重要。

    杨甫德:根据精神疾病的特性,有急性发病期和稳定期,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下的功能康复,能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相对正常的生活,这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精残患者就业有法无路

    新京报:你认为,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要做起来,现在面临哪些问题?

    杨甫德: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国现在缺乏统一的重性精神病患社区康复规范,障碍患者在社区跳跳舞、做做操、做做手工,都叫康复,但这样的康复是否有效,缺乏权威的评估,也没有统一标准。

    新京报:调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即使恢复得很好,也很难找到工作。目前我国有没有支持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就业的机构?有没有相关的支持性法律?

    杨甫德:尽管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要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都要为残疾人就业预留岗位。但现实是支持就业的机构很少。即使招残疾人的单位,也不愿安排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人上岗。

    回龙观医院将建康复工厂

    新京报:国外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从医院治疗到社区康复的经验有哪些?

    杨甫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美国都有成功的经验。这些国家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所住的社区,都规划设置相关的康复机构和人员。政府资金也按照需求拨付,不存在重医院、轻社区的状况。社区患者的个案管理和住院障碍患者的个案管理,一样规范严格。

    新京报:作为亚洲最大的精神专科医院,回龙观医院未来有什么新举措?

    杨甫德:下一步,医院计划和残联合作,在海淀、朝阳等四个区县筹建中途宿舍,康复工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俱乐部和社区康复站等机构,为出院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他们可先到中途宿舍学习独立生活,恢复做家务等能力;再到康复工厂学习职业技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获得一些报酬。恢复好的,回归社区和家庭后,定期到社区康复俱乐部或康复站接受康复指导即可。

【编辑:邓永胜】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