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昆明七夕节拟放万只萤火虫引争议 公园暂缓活动

2013年07月19日 13:39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当黑夜被来自城市的灯光照亮时,萤火虫却只能乱飞乱撞最后孤独终老。”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梁醒财博士

  “想让城市中飞出自由的萤火虫,需要长期进行生态保护。”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昆虫学教授付新华  

  因发光的天赋异禀,小小的萤火虫引来了一场商业与环保的论战。近日翠湖公园表示将在8月13日七夕节举办放飞萤火虫活动,届时全园熄灯,同时,放飞一万只萤火虫,点亮夜空,营造浓厚七夕氛围。

  这一活动引来了很多网友的抗议,认为异地放飞萤火虫是“血腥的浪漫”。翠湖公园对此回应,翠湖能为萤火虫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存活环境,放飞的萤火虫均为人工养殖。

  而国内萤火虫方面的两位专家都明确反对商业放飞,并提出了质疑。“上万只萤火虫难以人工养殖,如果不是养殖,从野外捕捉一万只萤火虫,那可真是场浩劫。”

  网友

  有人想看美景有人抗议

  萤火虫放飞的消息引发大量网友热议。有人想看美景有人则提出质疑。不少站在环保角度上的网友表示:举办这种人工萤火虫活动完全就是一种无知残忍的“浪漫”,恰恰违背了浪漫本来美好的含义。

  “我要去,荧火虫本身就是艺术品,七夕这么好的时间去,对于追求浪漫的双鱼最好不过了。”网友“走着入睡”激动地表示。而另一名网友“Ring_圈圈”则认为这一活动很不妥。“这些虫子在放飞之后有多少能活下来,会给生态系统造成多大影响?这是血腥的浪漫。”而微博网友“火把果新闻台”则在微博上发起了抗议:“强烈抗议翠湖荷花节以‘七夕’名义搞所谓的一万只萤火虫放飞活动,夏季正是萤火虫繁殖的季节,为了所谓的‘浪漫’,大规模抓捕野生萤火虫,这跟偷猎象牙有什么区别?以爱的名义行偷盗破坏环境之事,不要玷污了荷花的圣洁!”抗议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响应。

  很多网友还将争议的焦点,放在了是放飞的萤火虫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网友“当年孤烟”认为,如果是养殖的应该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还有网友建议市民如果想看原生态的萤火虫可以到版纳植物园。

  翠湖公园

  所有虫源均为人工养殖

  针对网友热议翠湖在七夕放飞万只萤火虫一事,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昆明翠湖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

  “其实,这是一个公益活动,不知道怎么会被网友理解成这样了。”翠湖公园管理处杨女士介绍说,近年来都市化及土地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快,夜晚,在灯火辉煌的城市中已经很难看到萤火虫,翠湖公园是昆明城市中心的一片“绿洲”,本想借助“2013翠湖荷花文化节”的活动,在夜晚的翠湖重现荷塘蛙声、萤火虫飞舞的意境,让市民更有看场。“同时公园将邀请广大市民和爱心公益企业参加到该次活动中,唤起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杨女士解释说。

  为做好此次活动,公园专门从湖南、广西、西双版纳等地的萤火虫人工培育销售中心订购了一批萤火虫,所有虫源均为人工养殖。杨女士介绍说,萤火虫的生命周期本就很短,一般为3-7天,也有长的达10余天。“萤火虫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翠湖公园有放飞萤火虫的条件。”杨女士还说,翠湖公园植物众多,绿化覆盖率占公园面积的60%以上,在公园放飞萤火虫,能为萤火虫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存活环境。此外,翠湖公园占地面积24公顷,放飞万只萤火虫也不会对翠湖的水体等造成污染。“在食物链中,有些萤火虫可能就被别的昆虫吃了。”

  杨女士说,此次活动拟采取企业提供赞助,公园提供场地,市民参与的方式,具体安排公园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公布。

  专家

  “萤火虫在翠湖可能很难存活”

  “放飞的萤火虫在翠湖公园的环境下,可能会很难存活。”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梁醒财博士,自2002年由国外回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一直着手对萤火虫进行研究。他介绍,萤火虫属于益虫,萤火虫的幼虫以捕食蜗牛、鼻涕虫等动物为主,是这些农作物害虫的主要天敌。萤火虫对生存的环境要求较高,只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

  在翠湖放飞的萤火虫,水质有可能达不到萤火虫的生存要求。特别是萤火虫繁殖必须在灯光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依靠萤火虫自身的荧光物质来吸引异性。在翠湖灯光较亮的情况下,萤火虫将无法进行交配。“当黑夜被来自城市的灯光照亮时,萤火虫却只能乱飞乱撞最后孤独终老。”梁醒财表示。

  “这样的活动属于商业炒作行为,除了能够吸引游客及宣传景区,毫无任何的生态价值。”梁醒财还表示,萤火虫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萤火虫在地球上消失了,足以证明生态环境已经十分恶劣。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昆虫学教授、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付新华也对放飞萤火虫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异地放飞萤火虫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破坏了生态,也同时造成了萤火虫放飞地的生态污染。其本质是举办方的一种短期炒作噱头,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赤裸裸的商业行为。最终会使得举办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下降。”

  付新华表示,萤火虫是一类益虫,是捕食者,有的种类也起到分解者的作用。萤火虫喜欢在阴暗、潮湿、无污染、没有灯光干扰的地方。是生态的指示生物。目前城市里显然很少有达到这种环境要求的地方。想让城市中飞出自由的萤火虫,需要长期进行生态保护。从异地运过来的萤火虫,显然没有这种长期的设想。

  质疑

  上万的萤火虫难以人工养殖

  翠湖公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放飞的萤火虫是公园专门从湖南、广西、西双版纳等地的萤火虫人工培育销售中心订购的,所有虫源均为人工养殖。对此,梁醒财与付新华两位专家都持质疑的态度。

  “据说放飞的萤火虫是购买自广西人工繁育基地,那么是真的人工繁育出来的吗?”付新华表示,萤火虫本身就是一种娇气的动物。它们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多天。如果在运输途中耽搁的时间太久,运输条件又不够好,目的地环境又不太合适,就别指望萤火虫能活多少天了。

  他介绍,萤火虫在自然界1年发生1代,幼虫需要生长将近1年才能变成成虫,而成虫的寿命仅7至10天。根据成本测算,饲养萤火虫成本很高,尤其是时间成本太高。4元钱一只的萤火虫肯定亏本。因此,他强烈质疑市面上购买的萤火虫是人工饲养的。

  他认为人工饲养的成本非常高,尤其是时间成本非常高。一年一代的发生特性使得萤火虫不适合作为商品出售。“放飞的万只萤火虫如果不是养殖,而是从野外捕捉一万只萤火虫,那可真是场浩劫。”付新华担忧地表示。他建议,商业行为帮助和保护萤火虫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建立萤火虫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赏萤。

  梁醒财表示,从2003年开始,为了用于科研,昆明动物所也尝试了人工培育萤火虫,但直到目前还不能做到大批量培育,最多也就养殖了四五百只萤火虫。而云南,因优越的气候条件,各种各样的萤火虫选择在这里“安居”。

  梁醒财介绍,在云南他曾发现20多个萤火虫的栖息地,不过这两年好几个栖息地已不存在了。昆明市嵩明县小河乡,是萤火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经过几年的跟踪调查,梁醒财发现,萤火虫分布的地方明显缩小,“几年以前,很多萤火虫栖息地都有幼虫,现在几乎找不到幼虫了”。此外,能采集到的成虫数量也明显变少。

  梁醒财认为,造成萤火虫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增加。“随着新型旅游方式农家乐的兴起,以前人迹罕至的萤火虫栖息地的环境遭到了游人的严重破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新房越建越多,占领了萤火虫原本就比较狭小的生存空间。

  园林绿化局

  若反对强烈,会考虑取消

  昨晚7时许,昆明市五华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虞万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举办放飞万只萤火虫活动本是今年翠湖荷花文化节上较大的亮点活动之一,不过,“如果网友、市民反映强烈,不同意放飞萤火虫,那也不要紧,我们研究一下,会考虑取消,还可以举办其他很多活动的。”

  有网友怀疑这些萤火虫是逮来的,在逮的过程中也破坏了环境。虞万申表示,这些萤火虫是从湖南、西双版纳等地订购的,完全是人工孵化、养殖的,不是到郊外、野外逮来的。

  同时还有网友指出,政府部门花钱去买萤火虫来翠湖公园放飞,还不如把钱用在整治提升翠湖周边的环境。

  对此,虞万申解释说,目前翠湖周边环境也在进一步整治和提升中,放飞萤火虫的相关经费都是由翠湖内及周边商户赞助,不会占用翠湖的整治、管理等经费。“为凝聚人气,商户们也想宣传下,赞助也不是强制的。”

  “萤火虫的生长周期本就不长,不能说是因为我们放飞了它,就‘杀害’了它。”虞万申表示,虽然为做这个活动,相关部门前期已经做了一系列策划,但是如果有专家表示放飞萤火虫不环保,或破坏环境,网友、市民也反映强烈,不喜欢放飞萤火虫,会考虑取消此次活动。

  链接

  多地萤火虫放生均失败

  ●早在昆明之前,青岛、东莞等城市都在城市里放飞过萤火虫,近日青岛中山公园为了让人们也能在城市里看到萤火飞舞的情景,从广西引进了一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仅在青岛待了3天就有一半死去。对此,有很多市民问,这样贩售浪漫是喜还是忧?在哪里可以看到真正的萤火虫?

  ●去年9月,东莞某楼盘不顾舆论反对,放飞3万只萤火虫,其后环保团体发现,被放飞的萤火虫,不是被践踏致死就是被抓走。

  ●去年8月,南京商家欲七夕放飞万只萤火虫,遭质疑后叫停。(李婧 袁海毅)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