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冒牌“研究所”泛滥 利用民众盲信心理揽客敛财

2013年08月06日 15:1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挂牌“某某研究所”的小诊所、挂牌“某某研究院”的民营医院……时下,在我国不少城市,众多不具备开展疾病研究条件的小型私立医疗机构甚或仅有一间简陋诊室的小型诊所,正利用一些患者对传统中医的盲信心理,以“研究所”“研究院”为幌子揽客敛财。

  伪中医、假专家、假证书,甚至忽悠人的虚假大学……在网络信息传播占主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有心人士”正利用信息的难核查性,用光怪陆离的词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用“神乎其神”的语言扯大旗作虎皮。而当伪装完毕的虚假信息被广为传播之后,这些骗子们便只需盯紧“钓竿”,坐等“愿者上钩”了。

  俗话说,假金方用真金镀。在当今社会,打着“研究所”名义行骗的各式机构不胜枚举,而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很容易被这些披上了绚丽外衣和精心包装的假机构欺骗,甚至偏听偏信,上当失财。

  冒牌研究所泛滥,并不是我们的老百姓太好骗,也不是骗子们太聪明,关键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缺位。不法分子借“研究所”行骗敛财,或通过网络、报刊和电视购物等渠道发布虚假广告,或打着免费旗号在社区、商场、药店举办“健康讲座”推销药物。而在这些环节中,却很少看到执法者的“铁拳”。

  在老百姓眼中,对研究院、研究所等名号具有朴素的信任感,骗子们正是利用这种信任感行骗。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迷信这类冒牌研究机构。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将冒牌研究所们消灭于萌芽阶段。在工商注册、社团登记、机构年检、市场巡查等环节,各职能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反复甄别,不给骗子可乘之机。一经发现,更应重拳出击。(董璐)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