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燕赵晚报:还有多少科研经费可以胡来

2013年08月08日 09:03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方社科院院长座谈会,30个省级社科院和部分城市社科院都派来了主要负责人。座谈会邀请了社科领域的“龙头老大”中国社科院来介绍创新经验,但主要是借机学习如何“找钱、找项目”。地方社科院内部人士称,科研人员希望找发票虚假报销,从科研经费中获得一部分变相的收入,有一个人拿了7万多元的汽油费发票来报销,财务人员一算,7万多元如果买成汽油,可以开车绕地球两圈。(8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

  什么样的科研项目,需要科研人员开车绕地球两圈?不过,无论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7万元的汽油费发票,还真的被作为科研经费提交报销了。而现实中,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已然成了普遍现象,7万元的汽油发票,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而从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家科研单位在“找钱、找项目”上使出浑身解数来看,愈发庞大的科研经费却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和监督,现有问题恐怕将愈发严峻而不可收拾。

  与商业投资不同,科研经费究竟该需要多少,如何投入?又该如何评估投入的效益?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现实中,科研经费多由科研单位申请,但科研单位是内行,审批者却往往是外行,即便有专家评审委员会,也多半对于科研工作的新趋势与新需求并不能精确的拿捏,二者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等显然难以避免科研经费夸大申报、甚至谎报、滥报;以及胡批、乱批的状况。至于经手科技经费的官员,其在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中的绝对权力,更是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既然科研经费上的潜力如此之大,科研单位不惜花大力气在“找钱,找项目”上,自然也就不乏巨大动力。而当科研经费更多靠“找”,更是为隐患埋下了伏笔。

  科研经费的初衷本在于投入研发以获取成果。但对于国内不少科研机构而言,科研经费早已超出了这一含义,而是成为了一项需要拿出来比拼与炫耀的数据。不少科研单位甚至大学的宣传资料中常见“科研经费又创新高,金额达……”的句式,至于这些科研经费的投入得出了怎样的产出与成果却少见提及。

  相形之下,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有着更为严苛的规定和约束,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在英国,除了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部门的规则,超范围支出将惹来极大的麻烦。科研项目在花钱的时候也就不得不如履薄冰。除了严苛的财务规则,公立科研项目还要受到媒体的跟踪,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经费科研团队有义务对媒体公布进度,告诉公众他的研究有多么重要的价值,政府更是强制科研机构公布财务报告。

  可见,唯有对“科研经费”进行更加清晰独立的定义,严格审批环节,将各种名目的补贴与人员费用列在明处,同时加强并完善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与监督机制,让科研经费的审批与开支都如履薄冰了,科研经费才不会遭遇五花八门的胡来。(武洁)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