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科技抗旱 打井集雨节水(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15日 10:18 来源:贵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科技抗旱打井集雨节水(图)
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为旱区群众打井抗旱
 普定陈家寨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村民大旱之年迎来好收成
长顺县山地节水灌溉科研教学试验基地蓄水池

  核心提示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表裂缝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存住水,雨水直接从石头缝隙流入地下。尽管我省的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但每逢遭遇干旱,这些地方往往是受灾最重的地方。

  如何破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抗旱难题,我省科技人员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摸索出又快又准打井找水、利用道路积蓄雨水、润湿灌溉节水等抗旱新招,为岩溶地区抵御干旱等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打井记

  8月7日,织金县桂果镇,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为绮陌村打出的第一口井开始抽水,高级工程师杜建新对乡亲们说——

  这口井可以世世代代用下去

  8月7日,省地质工程勘察院111地质大队工作组像往常一样,一大早便驱车赶往织金县桂果镇绮陌村祁家寨组。骄阳似火的天气,简易的工棚,丝毫无风的深山里,即便是不活动也挥汗如雨。

  中午11点半左右,在距离村道几百米以外的山间里,祁家寨组的打井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准备进行抽水试验。机台旁,围满了翘首盼水的村民们。

  机长陈刚蹲在出水管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哗哗涌出的水。随后,陈刚拿出一把尺子在出水口测量了几遍。“这叫三角堰,这个可比水表还准确呢。”他一边测量一边计算数据。

  此时测出的过水面积为8厘米,用公式算出每小时出水量大约10吨左右,也就是日出水量达200多吨。“现在还不太稳定,我们要等抽了三个浆升且水中没有泥沙后,才能给出最后确切的出水量。”陈刚说。

  井口前,布满泥浆,111地质大队钻勘施工部经理陈怡弯着腰检查着井口的出水情况。“织金县是省地矿局的帮扶县,绮陌村也是县委县政府打造农业生态旅游重点基地。这是我们在接到抗旱打井任务后在这个村里打的第一口井。”祁家寨组的打井工作结束后,这些机器又将搬至两公里外的丁家寨组。

  进入8月,正值水稻扬花结果之时,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得原本就很缺水的织金县雪上加霜。“很多村的储水池因干旱完全见底,全村人民饮水用水都很困难,就别说灌溉了。”陈怡说,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地貌使得地表漏水严重、蓄水能力差,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发生干旱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话音刚落,高级工程师杜建新得知算出的出水量跟之前预计的数据有些差距,于是立刻决定再往下加长抽水管道。“原本我们定的深度是150米,但在115米深度的地方遇到了溶洞,而现在出水量小于我们之前的预计。”

  杜工介绍,绮陌村水源深,受大气的影响小,变幅不太大,因此,只要抽水实验成功,确定出水量,并安装相应的水泵后,这里的村民就可以世世代代一直用下去。

  下午3点左右,工作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绮陌村邬盐坝组,这里正进行物探。“我们用电线在预测地段拉出一个600米的剖面,供电后返回一个电阻率,我们就能看到地下的电性结构,以此来判断是否符合打井的条件。”物探工程师王天才解释,物探能解决人肉眼无法看见的岩层厚度,然后经过水文地质的分析,确定是否打井。“今天测出的岩层厚度大约是50-60米,打井条件很理想。”

  村民明仕忠告诉记者,自己是过来协助物探队的工作的,“我们村世代缺水,现在打井队来了,以后再也不用远处去挑水了。”待到打井队到村里打井的时候,“我肯定会过来帮忙的。”明仕忠说。

  ◎专家访谈

  地质专家杜建新:运用新技术确保每口井都能出水

  记者:听说以前在贵州打一口水井,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次在织金县桂果镇打出地下水,只用了5天,为什么这么快?

  杜建新:这是因为我省引进了“空气前孔锤施工工艺”的打井工艺。通过钻杆连接钻具,再连接钻头和冲击器,用气管从外面将空压机连接,以空气作为动力,在里面的冲击器就会强力向地下钻探。

  贵州属于岩溶地区,由于岩石、溶洞的限制,施工难度比较大。引进了‘空气前孔锤施工工艺’后,整个施工时间最长仅需10天左右,大大增加了打井效率,并只需要3-4名施工工人便可完成。从2007年7月到2012年底,111地质大队已在全省打了近2000口井,有效帮助群众抗旱救灾。

  记者:喀斯特地区寻找地下水是一个难题,我省地质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准确找到地下水源的?

  杜建新:我要求自己和团队确保打的每一口井都有水。

  贵州地下水丰富,但石灰岩地区比较多,水源深,管道性强,地下水分布不均匀,找水相对有难度。我们根据以前的水文资料作为基础图鉴,利用资料和多年的经验来判断某个地方是否有打井的条件,再用物探配合后确定是否有地下水。

  我就好比是一名主治医师,物探工程师就如同CT医师,我们通力配合,通过实践经验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找水、打井,不仅仅提高效率,并且增加了打井的准确性。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