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市民热议“两起醉驾夺九命”:全民举报促打击?

2013年08月15日 1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广州8月15日电 题:广州市民热议“两起醉驾夺九命”:全民举报醉驾促交警打击?

  记者 陈建

  广州近日发生两起涉嫌醉驾共夺九命的车祸,引起市民广泛热议。虽然警方已经宣布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酒驾专项整治,并派出手持冲锋枪的警员到闹市区的一个车祸事发地抽查过往车辆,但人们普遍对运动式打击后,醉驾有所抬头的现象感到担忧,有不少市民提议,全民举报醉驾,促使交警全天候打击。

  两起夺命醉驾车祸中,较受市民关注的是发生在闹市区的12日凌晨奔驰车醉驾酿成4死3伤事故。通过媒体连日的采访得知,奔驰车司机是一位23岁的90后,其父亲透露,儿子一年出去玩不会少于二三十次。事发当晚,儿子打电话找代驾,但没有打通,加上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交警不会查车,结果酿成惨剧。

  广州的媒体也发现,城中的酒吧、卡拉OK等畅饮之地,不少已经没有提供代驾服务,酒后驾驶的司机侥幸心理日益高涨。日前,广州市检察院新闻发言人李学东说,醉驾入刑之初,广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执法部门也对之进行严厉打击,使得醉驾行为一度被有效遏制,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关注度下降,驾驶人员的守法意识逐步松懈,造成此类案件数量剧增。

  这两桩造成重大人命伤亡的醉驾案,自然引起众多市民对道路安全的担忧。市民热议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一,能否用全民举报取代以往的运动式执法?支持的市民认为,这方案可以试行,而且应该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起码要50元以上,一旦市民发现警情就立即举报,哪怕催生职业举报人也无妨,因为这也是一种遏制犯罪的形式。

  广州知名的政协委员韩志鹏也是支持者之一,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机制,就看交警愿不愿意揽这个活。

  广州格林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绍华认为,相比起设点容易有漏网之鱼,全民监督举报会起一定的作用。这是弥补当前执法漏洞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反对的市民也不少。他们认为,大家都举报的话,广州的警力肯定不够,还是路面抽查比较实在。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觉得全民举报效果不大,并质疑举报醉驾的标准,认为有时候醉驾不一定看得出来。恰当的做法应该是严厉打击酒后驾车的司机,全民举报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困扰。“不奖励的话大家又没有动力,奖励的话如何核实又是一个问题,这种做法会带来很高的社会运作成本。”

  第二,广州打击醉驾法网是否较为疏阔?

  有广州网友认为,北京和深圳都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醉驾交通肇事者的先例,但广州则一直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前者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后者即便致人死亡最高刑罚也仅为7年,这导致本地打击酒驾的威慑力不够。

  事实上,对于这点,广州的司法部门都存在不同的解读。

  广州市检察院新闻发言人李学东说,今年上半年,广州检方共对“酒驾”案件提起公诉1052件1052人,目前已判决593人,当中有319人被判处拘役宣告缓刑。

  李学东认为,今年被查的醉驾者44.8%是无业人员,由于醉驾案件属于轻刑案,按照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取保候审,检查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办理,最后法官判决时适用缓刑的比例较高,缓刑判决对无业人员的工作、生活无实质性影响,缺乏相应震慑力。

  为此,广州市检察院有关人士建议,希望检察机关加强对法院缓刑适用比例的监督,以最大限度发挥刑罚的震慑作用。

  不过,法院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广州市中院有关负责人14日表示,危险驾驶罪是我国刑法体系中刑罚最轻的犯罪,立法上的规定造成了这类犯罪在实际处刑中适用缓刑的比例比其他犯罪要高。

  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指出,“必须澄清一个模糊认识,适用缓刑不是无条件放人,它仍是一种刑罚处罚。”即便是普通公民,很多权利也会受到限制——比如在缓刑考验期内有违法、犯罪行为的,要撤销缓刑,继续执行原来判决的刑罚。

  第三,道路安全要重于酒吧经济。

  人们留意到,每逢广州严打醉驾行为,城内的酒吧、卡拉OK生意就一片愁云惨雾。不少酒吧的营业额下降二到三成,大型的酒类批发商生意也会明显下跌。在沿江路和长堤大马路的酒吧街生意冷清,有些酒吧甚至经营不下去纷纷倒闭。只有在严打告一段落后,酒吧才慢慢恢复到往日的兴隆。

  不少市民认为,严打醉驾,的确对酒吧业造成冲击,也会影响所在地的政府税收,但是,道路安全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执法部门必须坚持全天候严打醉驾,因为人命关天,不是经济收入可以比拟的。(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