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收费夏令营人气火爆 免费博物馆门庭冷落

2013年08月15日 15:23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8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市博物馆探访。在大门售票处的提示牌上,清楚地写着“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可免费参观”,但整整一个上午,来博物馆的观众都是成年人,而且多是外地游客。记者逛了四五个展厅,没看到一个小观众的身影。

  市博介绍,该馆去年共接待观众36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8.3万人,仅占总数的23%。记者随后走访了其他几家市属博物馆,情况也大致相仿,小观众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社会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各种暑期夏令营却人气很旺。

  记者在一些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网站上看到,暑期针对中小学生推出的夏令营活动花样繁多,有英语培训、军旅体验、科普探险、海外游学等各种主题,时间短的三五天,长的接近一个月,费用也从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南京一家连锁教育培训机构今年推出的暑期夏令营多达10余种,其中时间最长、价格最高的是“加拿大3周深度游学夏令营”。“参营费用是3.6万元,虽然价格高了一点,但报名的人还是很多。”负责夏令营报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夏令营每团20人,出团时间是7月底至8月中旬,几个团的名额早在6月份就已经报满了。

  “现在社会上的暑期夏令营种类繁多,而且越跑越远,其实内容无外乎是参观游玩。博物馆就在孩子们的家门口,还是免费的‘校外文化课堂’,但却吸引不到小观众,这种反差值得博物馆人反思。”南京市博物馆馆长白宁的话中既有疑惑,也有几分无奈。

  讲解枯燥文物“冰冷” 博物馆课堂“不好玩”

  7月中旬, 42岁的唐女士花了8000元,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一家培训机构推出的“新加坡7天游学夏令营”。根据行程安排,营员们会参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还会与当地学生插班上课,体验精品国际班课程。

  “儿子回来后说,夏令营里安排的教育活动,就是在大学里拍张照留个影,还上了两堂英文课,其余时间就是逛景点。”唐女士说,很多海外游学夏令营其实是翻版的境外游,没多少有价值的教育活动,之所以报名主要是想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至于有没有考虑过暑假期间带孩子去博物馆转一转,唐女士直言没想过,“以前也去过,但孩子没什么兴趣,觉得不好玩。”

  同样是“校外课堂”,有免费优势的博物馆为何会“竞争”不过社会上的夏令营?

  在白宁看来,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国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直没能与中小学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目前,我市各家博物馆虽然与不少中小学校共建教育基地,但活动形式都是以参观展览为主,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效果平平。

  缺少针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订制式的教育内容,也是博物馆难以吸引小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很好的校外教学资源,但因为缺少针对中小学生的策划设计,这些文化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宁海中学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校曾多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但展览和讲解内容往往过于专业、枯燥,学生们不容易理解,时间一长也就没了兴趣。

  业内人士表示,“重展藏、轻教育”,是国内博物馆的一大“通病”。

  在欧美国家,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在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咬着奶嘴的孩子在展厅里玩拼图和色彩游戏,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美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博物馆也与这些小观众建立起精神上的情感纽带。

  著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有近千名员工,其中有上百人专门负责博物馆公共教育。相比之下,国内博物馆的主要人力都集中在展览陈列、典藏保管等部门,承担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宣教部往往只有寥寥数人。缺少公共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自然难以设计出有创意、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博物馆教育项目。

  暑期争生源,博物馆缘何“抢”不过夏令营

  英语培训、军旅体验、海外游学……今年暑期,夏令营市场一如既往地火爆,五花八门的主题夏令营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报名参加。相比之下,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社会基地,我市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却门庭冷落,很少能看到小观众的身影。

  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国外,博物馆往往被视作学生的“第二课堂”,但由于陈列、宣教理念滞后,国内博物馆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参观兴趣,成了公共教育体系中“被遗忘的角落”。如何将博物馆的社会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拓展成学生的“校外课堂”,是摆在学校和博物馆面前的共同课题。

  闲置的公共文化资源 如何转化为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博物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当获取常识性的知识已经不需要去博物馆时,博物馆还能为学生们提供什么?

  “博物馆在策划教育项目时,应该从满足学生新鲜、体验、求证等心理需求出发,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与学校的课堂教育区别开来。”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观众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仅是指拓展知识,还包括提供多种体验,增进观众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因此,博物馆最应该关心的不是展品,而是观众对展品的“感受”。“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当是为泥土塑形的雕塑家,而是要当一个园丁,他并不改变教育对象的基本现状,而是为学生们提供一种适于成长的环境。”

  白宁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带有情境体验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阅读印刷品和互联网搜索的区别所在。博物馆应该抓住实物与情境两大优势来设计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体验的学习平台。“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

  另一方面,博物馆也需要加强与学校的联动。白宁说:“学校的课堂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且单一,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和馆藏文物都是公共文化资源,如果没能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会造成公共资源长期闲置。因此,双方可以在这方面加强联动,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

  比如,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课程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校外课程任务,将书本内容与博物馆的实物教学结合起来。而博物馆也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或兴趣小组,针对书本内容打造“订制化课程”。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