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听漏工”:用耳朵“把脉”地下水管

2013年08月21日 11:27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耳朵特别灵敏,能听出几米深地下极细微的声音;数百公里长的自来水管网,他们一年要听上几个来回……他们的名字叫“听漏工”。

  8月15日晚,记者来到龙岩中心城区闽西交易城,跟随几名听漏工,体验“把脉”城市管网的工作,感受他们的苦与乐。仅去年,他们就用耳朵听出地下供水管网的2000余处漏点,挽回水损200多万吨,这是1.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用水量。

  深夜11时许,克俊峰如往常一样开始了他的工作。克俊峰是龙岩水务集团检漏队的负责人,和其他3名听漏工负责整个中心城区的水管检漏工作。当晚,在简单的寒暄之后,他递给记者一件反光背心,“夜间在大马路上行走,比较危险,留意一下车辆!”

  克俊峰告诉记者,供水管道一般深埋地下,产生漏水时发出的声音极其细微,所以听漏工们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工作,一般是晚上11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

  听漏棒、电子听音杆、相关仪是他们的主要装备,三种装备各有用途。听漏棒是用特殊金属制成的,长约1.5米,一端有听筒;电子听音杆和相关仪均是采用声波原理查找漏点的电子工具。

  拎着听漏棒,克俊峰一路步行一路查看,每遇到一个窨井盖,他都要掀起井盖,探下身子用听漏棒像医生听诊一样听一听。另一位听漏工则戴着耳机,拿着电子听音杆,随时查看电子反应器上的亮点。

  “一听二看勤翻盖”这是听漏工们总结的听漏秘诀。每遇到一个井盖都要撬起检查,克俊峰和同事在一个小

  时里就轮流撬起了15个井盖。

  单靠听就能知道哪里漏水?记者对此非常好奇。于是,记者也戴上耳机,接过听漏工手中的电子听音杆,顿时各种嘈杂的声音全部往耳朵里灌,可是听不出水流的声音。

  “这种工作,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克俊峰说,“过水声和漏水声的差别,传播介质、管道大小等对声音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感觉得出来。”

  从数百个声音里分辨出漏水的声音,这是听漏工必备的本事。熟练的听漏工仅靠听漏棒中传回的不同声音,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漏点,误差在一米左右。

  听漏工作除了耳朵要好使之外,脚力也是不可或缺。中心城区的自来水管网有数百公里,全部听上一遍需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任何一处水管

  都有可能漏水,所以需要用步行完成找漏工作,一遍又一遍……

  克俊峰告诉记者,听漏工作很枯燥,一个晚上要走12公里至15公里,顺着管道一路听下去,碰到井盖,就掀起来,听一下里面的阀门是否有漏水,如果没有就继续走下去。有时候听出一段水管漏水了,但就是定位不出精确的漏水点,这个时候就要动用相关仪集中在这个区域查漏。

  最困难的是在冬天,寒风刺骨,金属材质的听漏棒放在耳边,刀割般的寒冷顿时传来。为了驱寒,克俊峰和同事们冬天工作时口袋里会揣点白酒。

  “查漏是个良心活。”听漏工们经常这样提醒自己。他们常常会因查不出漏点而苦闷,也会因查找出漏点而产生成就感。

  去年底,社兴车站旁的马路中间出现渗水现象。由于情况复杂,听音设备定位不出漏水点在哪。地下管网众多,主路面又不能轻易开挖,查漏工作一时无法进行下去。“各种方法都用上了,都无济于事,还要面对群众的质疑。”克俊峰当时的压力非常大。后来,他们在马路上钻了一个直径两厘米的孔,然后插入听漏棒,趴在地上寻找漏水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测出一个仅两根牙签粗的漏点。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听漏工们经常被人误解。“有被认为是捞地沟油的,有被误当成偷井盖的。”克俊峰说,“手里拿的工具特殊,深夜才出动,还经常撬井盖,难免经常被人误会。有居民深夜看到,拨打了报警电话,我们曾被警察盘问过多次。”

  时值凌晨,听漏工们依然继续走、继续听,他们要坚持到凌晨四五点钟。(记者 包骞)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