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日报:地陷频发监管岂能塌陷

2013年09月10日 13:5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一种恐慌的情绪笼罩了湖北荆门城郊的农村。因为频频发生地陷,当地农民甚至不敢下地劳作。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荆门市城郊已出现33次地表塌陷,塌陷面积约38万平方米,“天坑”数十个。而地质灾害背后,实为“人祸”。当地持续40年挖掘地下石膏矿资源,造成了大量不可修复的采空区。(9月9日《武汉晚报》)

  这些年来,类似的地陷并不鲜见。2010年,四川大邑、崇州先后发生两起地面塌陷;2012年,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出现约300平方米的塌陷坑,此外,桂林、来宾、柳州、北海等地也相继发生地陷事故。频繁发生的地陷,在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在拷问相关部门,那一个个向天空敞开的、裸露的大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以荆门为例,当地频频地陷,根源在于当地长达40年的石膏采掘形成的地下采空区。这些采空区分布既广,也缺乏相应的善后回填措施,也就只能听任其不断塌陷。政府部门的“无为”态度显然有些过于超脱了。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责任弃守简直就是渎职。

  其一,从短期看,政府部门既然知道地陷的成因,理应采取一些更积极、主动的措施。比如,对当地所有的地下采空区进行一次普查,又如规范采空区留柱、废渣回填等措施。据当地村民反映,多年前村民就发现地面像个筛子,水田和塘堰根本就蓄不住水。到2010年地陷陆续出现,而“天坑”和地缝的具体数字竟然无人统计。那么,当地政府部门所谓的管理责任又体现在哪里?

  其二,从长远看,当地政府也应该未雨绸缪,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眼下的无序开采现状。一方面,强化对当地矿山企业的管理,不能听任其在获取暴利之后,留给民众一个破碎的山川;另一方面,也应该对当地农民多一些制度安排,比如,如何在推动搬迁的同时,确保其生计问题,等等。

  说到底,地陷不是原因,而是大自然在遭遇无序开发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只要继续沿袭以往的资源攫取方式,一味地索取,一味地掠夺,就只能出现这样的环境报复现象。

  地陷频发,监管责任不能塌陷。裸露的天坑就像一个个深沉的问号,在诉说着环境遭到疯狂破坏后的无尽苍凉。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维护公平的责任。不能寄希望于民众的自我救赎,更不能坐等塌陷自然稳定,而是应该以切实的行动消弭民众的恐惧,从而实现真正的救赎。(胡应斌)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