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今后三年深圳将划拨专项经费开展地陷防治

2013年09月13日 10:0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接连发生十多起地陷事故后,昨日,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深圳今年内将完成地面坍塌隐患排查、重点整治,并建档立制,完善地下空间管理和地面坍塌防治的长效机制。今后三年,深圳还将划拨专项经费开展地陷防治。

  发现隐患四类地陷多发区重点排查

  今年内接连发生的地陷事故,不仅导致人员伤亡重大损失,也暴露出深圳在地下空间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刚刚出台的《方案》按照地陷事故的发生源头,明确列出各相关部门近期的工作任务。

  本季度内,市交委、市水务局、市轨道办和市住房建设局,将分别针对道路地面、暗渠化河道、地铁工程、建筑基坑进行隐患排查,此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

  除了“全面体检”,深圳还将针对地陷多发区域开展“重点诊断”。市水务局将牵头对建成时间长或缺乏资料、埋深较深、人口密集区的暗渠化河道和排水管渠,采用闭路电视、雷达等手段进行检测、评估,对排水管渠可能导致地下空洞的影响范围进行探查,并根据轻重缓急制订管渠安全隐患和地下空洞分类治理方案。

  深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的排水管网等设施常年缺乏监管。今后,此类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将由各区负责。市轨道办和住房建设局分别针对地铁工地和深基坑,对容易造成地下空洞的影响范围进行探查。

  对症下药加强应急处置强化日常管理

  根据本报此前的调查,地陷事故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在危机难以彻底杜绝前,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方案》采纳了本报提出的建议,称深圳将完善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和事故处置制度,优化应急工程决策机制,实现对群众举报或日常巡查等发现的地面坍塌安全隐患进行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今后,市民发现地陷隐患拨打110将不会出现无人处置的情况。

  除解决“当务之急”,《方案》还提出,市水务部门将负责完成破损严重、地面坍塌安全隐患较大的暗渠化河道和排水管渠的改造;若工程涉及周边建筑改造的,优先纳入城市更新范围。此外,市交委将把地下空洞的探查和治理纳入道路、管渠等设施日常维护保养。

  着眼长远尽快出台办法管住地下空间

  根据此前媒体调查,深圳的地下空间存在“底数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地下空间重复无序开挖,日常管理责任不清,不仅造成行政和财政资金浪费,也容易引发地陷事故。

  《方案》提出,市法制办将牵头出台《深圳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住房建设局将牵头负责制定排水管渠的管材、接口、基础等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市政道路绿化、回填等技术规范,真正杜绝地下空间“随意作业”问题。

  此外,《方案》还要求加强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整合市政管线、轨道和地下商业开发等地下空间资料,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研究评估既有建设档案的真实性、完备性,完善建设档案资料,全面开展既有城建档案电子化工作。同时,健全建设档案管理机制,完善档案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全民参与地陷有奖举报将在全市推行

  《方案》透露,深圳已经成立由常务副市长吕锐锋为组长的地面塌陷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包括住房、城管、水务在内的近20个职能部门纳入其中。未来,深圳将在全市普及地面塌陷事故防治相关知识,各区将拿出专门经费,通过有奖举报的方式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同时,各区还将针对环卫工人、道路管养维护人员、出租屋管理员、物业管理人员和社区治(保)安员进行培训,结合其日常工作巡查排查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此前深圳应急工作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并未对“地面塌陷”列出专项经费。《方案》明确提出,市、区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连续3年安排地面坍塌防治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顺利推进。考虑到地面坍塌防治工作的应急性和时效性,各责任单位可简化地面坍塌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等手续,灵活处理,确保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及时开展。(记者/杨磊)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