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上广将严限汽车保有量

2013年09月13日 10:2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上广将严限汽车保有量

  控尾气排放

  2013年底前,全国供应 “国四”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供应“国五”油。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国五”油。

  淘汰黄标车

  2012年,我国黄标车保有量1500万辆。2015年,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

  降煤炭消费

  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

  提空气质量

  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降25%、20%、15%左右。

  日前,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记者昨天从市交港局获悉,上海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将继续巩固已有办法,并将视交通状况适时推出新政策;市环保局也将出台相应的清洁大气计划。

  上海将如何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截至去年底,上海机动车保有量也已超过260万辆,今年预计超过280万辆。在近期刚刚完成公示的新一轮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中,提出多项限制保有量的措施。市交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上海将综合考虑道路容量、服务水平、停车和环境等因素,确定并公布小客车的年度新增量;将完善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科学设置竞买人申请条件。上海还将深入研究,储备一批政策措施,比如小客车额度有期限使用、限制转让等。

  申城沪Ⅴ标准油品的更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从9月1日起,中石化在上海的10座加油站率先翻牌,开始供应92号、95号沪V标准汽油,成为上海首批供应沪V标准汽油的加油站。据悉,上海石油将在11月1日前完成油品置换,而中国石油也于本月开始进行沪V汽油置换,预计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置换。

  据悉,中石化油品置换的后续工作有了明确的时间表:9月20日前,浦西内环线内的加油站完成置换,此范围内的49座加油站届时翻牌;9月30日前,置换站力争达到450座;10月底,完成全部置换,旗下的580座加油站全面供应沪V标准车用汽油。在国V柴油方面,也将在9月中旬开始置换,同样也在10月底全部完成。目前上海石油供应市场的成品油主要来自高桥石化和上海石化。而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正在积极组织沪V汽油资源调入,沪V汽油库存已达1万吨,另有在途2万吨,足以保证在沪近160座加油站在12月1日前完成置换。据悉,沪V汽油的牌号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即由原来的90、93、97三个标号改变为89、92、95号,对于新油品的价格,或将遵守“价格基本不变”的原则。全市拟于11月1日起全面执行沪V汽车排放标准。12月1日起,本市所有加油站将正式供应符合沪V汽油标准的油品。

  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2年我国黄标车保有量1500万辆,约占汽车保有量的14%,却排放了60%以上的氮氧化物,是污染减排的重点。计划提出采取划定禁行区域、资金补助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2017年底前,全国范围内的黄标车基本淘汰。

  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将通过五个渠道筹集: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以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记者 徐蒙 李蕾 许青天 绘)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