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日报:“沉下去”才能听到企业心声

2013年09月13日 10:3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沉下去才能听到企业心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服务渗透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不断改进听取意见的方式,变书面征求意见为当面征求意见,变“请上来”听取意见为“走下去”听取意见,变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为个别访谈征求意见,力求听到“真声音”,动真格地查找问题。

  在听取意见过程中,不少企业提到,一段时期以来,国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非典型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货币信贷总量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和资产泡沫放大的现象有所加剧。

  出现这些现象,有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原因,也有金融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的原因。金融服务如何更加贴近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建设?这是上海金融系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更加需要金融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改进作风,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主动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找准导致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原因,加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转型的能力。

  转作风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本质要求。只有深入敏锐地把握企业和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才能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才能找准加快金融发展的着力点。

  上海金融系统要从金融业科学发展的规律中认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把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具体说来,就是要切实转变作风,放低身段,眼光向下,主动对接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更加注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创新精神;努力增加金融服务的普遍性、普惠性,通过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持创新转型,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方面,实体经济的需求很迫切,人民群众的期盼很高,金融系统可努力的空间很大。

  比如,当前,一方面上海银行业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旧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的资金缺口非常严重。最近,市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将《指导意见》的要求具体化为对接类项目18个、政策完善类项目12个、改革创新类项目12个,涵盖了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民生工程建设、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多个方面。下一步,关键是要以良好的作风为保障,建立健全牵头部门与参加部门共同推进工作的机制,抓好这些项目的落实,以稳增长、惠民生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知大局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金融系统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制度创新,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金融、航运、贸易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敢闯敢试敢担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贸区建设为载体,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对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保监局等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开展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发挥群众首创性结合起来,把国际接轨和本土智慧结合起来。目前,我们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已经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要求,明确了积极争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运作、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研究推进在沪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争取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的参与者范围等一系列具体工作项目,以及下一步将要深化、细化的任务。

  下一阶段,上海金融系统将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重点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服务大局,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坚持问需于民,贴近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优化金融服务;坚持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更大成效。(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 孔庆伟)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