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体面劳动”如何化为现实

2013年09月13日 10:3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现这一点,全社会要营造出体面劳动的氛围和大环境:坚持崇尚劳动的原则,造福劳动者,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劳动关系在主体结构、劳动标准、调整方式等方面也出现了国际化趋势,受世界贸易规则、国际劳工标准及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正在日益凸显。因此,推动体面劳动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劳动关系协调的一个重要共识。

  体面劳动(Decentwork)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在1999年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LO还提出了就业、权利、保护、对话四大战略,即所谓的“体面劳动议程”,并把落实议程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此外,ILO还会同各国相关机构制定了 “体面劳动国别计划”(DWCP),根据各国发展框架确立优先工作领域和目标,实施有效项目,解决体面劳动“赤字”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特别加强其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同时提高与其他国际组织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便动员更多的资源,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技术合作。

  具体落到我国国情上,体面劳动的涵义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加政府的“三方机制”,致力于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生产性的、体面的工作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应该是工作任务的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需要上述三方共同努力,以便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

  今天,我们的财富蛋糕正在不断做大。按照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还有2.6亿农民工,他们的就业和生存状况普遍低下。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廉价劳动力不仅是“中国制造”获得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也是吸引资本的主要因素。这个局面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相应地,资本利润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小时工资、生产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暂时还无法完全解决。

  相对于物质资源的开发投入,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投入还很落后,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如造成贫困的真实原因是 “能力剥夺”以及机会缺乏一样,我国内需不足、劳动者收入不高,究其根本,同样缘于人力资本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本上来。

  在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知识和技能缺乏是最大的风险。只有扩大社会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能力剥夺”。而这也是促进就业、提升产业能级的根本大计。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但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尚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教育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数以亿计农民工的培训雷声大雨点小,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不多,而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更少。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在劳动绩效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有着极大关联。而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恰恰对人的发展最具有基础性影响。因此,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增进。

  但需要正视的是,现在中央财政用于补贴的“阳光工程”,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经费从数量看还难以 “阳光普照”;而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又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不断刷新的需求。近年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正是这种困境的写照。不尽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导致了部分群体面临机会不平等。维护广大劳动者享有公共资源的均等权利,不但是矫正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应变能力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基于能力的个人机会就越大;而能力供给,主要依靠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非企业培训之单独的力量就可以实现,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应有所作为,真正发挥社会“大学校”的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为提高全民就业素质发挥应有的正能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 肖巍)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