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会议召开

2013年09月18日 15:4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会议将于今日召开,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家生态市建设规划,东莞将在未来数年时间里投入388亿元推动84项重点项目建设。那么,这么大规模的一笔资金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分配,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

  昨日,东莞市环保局首次就前述焦点对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作出具体解读。据市环保局介绍,规划的重点项目经费来源于市镇(街道、管委会)各级财政和企业、市场等多方面投入,投入方向将涵盖生态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水乡土壤修复治理

  在整个国家生态市的创建过程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更多涉及基础性投入。根据《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东莞计划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专业园区建设,加快生态工业的建设步伐。其中到2015年,东莞市镇两级财产计划投资1亿元推广节能降耗治污工艺技术,限制和淘汰落后的生产和设备,加大对现有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大力推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行业和企业依法推行强制审核,到2015年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例达到100%。

  与此同时,市镇两级财政还将在2020年前投入43.5亿元继续建设7个环保专业园区,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

  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市农业局将主导投资金额达4.16元的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市农业局还将联合市环保局利用1亿元的财政资金,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问题也在实施方案中得到照顾。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前,东莞将投入3亿元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即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开展东莞市水乡特色经济区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上,市旅游局将从市镇财政获得2亿元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区生态调控与管理,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10亿元用于加强耕地保护

  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镇两级财政不同,资源保障体系更多强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例,工业废水循环回用工程、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示范项目、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所需要的约4亿元资金投入将全部依靠市镇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支持。

  作为一座用地总规模已超过总面积43%的城市,东莞在面临日益紧张的用地指标情况下,将投入更多精力保障土地资源。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在未来数年将投入10亿元保护耕地,用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及政府补贴;投入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投入2亿元恢复矿山生态,具体包括完成全市123家关闭采石场的生态恢复。

  斥资50亿元治理镇街河涌

  环境支撑体系在六大体系中涉及的项目最多,涉及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声环境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核与辐射污染防治五大领域,3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投资达185.4亿元。

  在这其中,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中小河涌生态修复工程及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3大项目涉及的投资金额最大。到2020年,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计划由市镇两级财政投入65.1亿元,用于在东莞城区、桥头、谢岗等20个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截污次支网管180km建设。在中小河涌生态修复方面,市镇两级财政计划投入50.2亿元,按照各镇街每年完成1条以上河涌整治的工作任务,争取利用3至5年,实现市域内河涌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恢复。另外,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及市林业局4个职能部门将联合推进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建设,22.2亿元财政资金将用于联网水库截污、清淤、治污等,包括同沙水库尾水排放、截污管网工程及水库清淤、垃圾场渗滤液处理、人工湿地等工程。

  作为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重点督办的项目,石马河流域污染治理也在实施方案中受到重点关注。投资额达3.51亿元的石马河水环境整治工程将在桥头、凤岗、塘厦、清溪等地清淤133.9万m3,同时对岸线整治、景观设计、石马河口调污工程进行升级改造。与此同时,市镇两级财政还将投入8.17亿元启动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工程。(记者/黄少宏)

【编辑:贾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