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于光远98高龄辞世引追思

2013年09月27日 10:1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于光远98高龄辞世引追思
于光远见证并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历史进程。 (资料图片)

  “对于90岁的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那就是‘身老心不老’,也就是在身体的确是老了的情况下,保持青年人那样的朝气勃勃的精神和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曾这样感言。

  昨天,这位98岁高龄的老人因病溘然离世。他以近百岁高龄,见证并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历史进程,引来一片追思。财经作家吴晓波发微博表示,“1970年代末,于先生最早提出按劳分配原则,力倡商品经济,主政社科院时期提携了一大批经济学者,他与薛暮桥、杜润生为当时中央最重要的三大‘经改文胆’。斯人既逝,文哲永存。”

  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一生涉猎多项学科。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与钱三强同班,论文曾经导师周培源介绍,由爱因斯坦亲自提出修改意见。此后,他并未走上物理学家之路,而是在家国危亡的时刻投身时代洪流,参与“一二·九运动”。解放后,于光远投身经济学研究,著作等身,个人撰写出版的专著和文集达90余部。

  新中国成立后,于光远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贡献颇丰,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参与起草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稿。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他获评“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30年30人”之一。

  已去世的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曾评价,“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

  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大家

  “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这是2005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评选给于光远的评语。

  回溯历史,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于光远就倡导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以区别当时的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他深耕40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

  1979年以来,于光远在经济学领域继续开拓创新。在理论经济学中,他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并率先探索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国土经济学等新学科。

  差不多同时,他将学术眼光投向现实,深入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他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是继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跨世纪的任务”。1988年,于光远出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书,获评“影响新中国经济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1995年,80岁高龄的于光远提出一个论断: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二个是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30年则是到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能够造就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证明,于光远的理论目光如炬。

  实践: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

  虽然长于经济学研究,但于光远并未在象牙塔内专工翰墨,皓首穷经。他将社会科学领域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融汇到具体的实践之中。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于光远作为列席代表参与了这次会议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正是在这次工作会议上起草。于光远正是讲话稿的起草者之一。1981年起,于光远又多次主张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写入中央文件。

  评价于光远为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并不为过。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评价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

  于光远曾自陈有“无时不思、无日不写”的习惯。84岁高龄之际,他开始学习电脑,86岁时开办个人网站。满90岁时,他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说:“对于90岁的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那就是‘身老心不老’。” (记者 傅盛裕)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