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金色大厅”镀金热潮让谁受伤

2013年09月27日 14:50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维也纳金色大厅因每年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而被中国人熟知。从此,到那里“镀金”成了中国文艺团体和艺术工作者的梦想,由此派生出的各种现象令人发噱:用的是剧院的“垃圾时间”、门票靠使馆和商会免费向华人赠送……极富中国特色的“到金色大厅去”,成了一场接一场的笑话。

  每年全球约有10亿人通过电视转播,共同收看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场世界瞩目的音乐会,本是供奉杰出的施特劳斯家族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神龛。却不想,在一些媒体的渲染下,只是作为法定举办地的金色大厅,被神化成了世界音乐的“最高圣殿”。

  十几年来,奔赴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成了中国艺术届的一大风潮。尽管在几年前,就曾有权威媒体曝光金色大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支付场租即可演出的普通剧院,并批评了这种“越洋镀金”之风,但时至今日,却未见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媒体报道,今年已有超过133个院校和团体在此举办各类演出。然而,由于演出水准低劣,95%的表演只能选择非商业模式,靠在唐人街散发赠票维持上座率,大量的送票工作甚至成了中国驻奥大使馆的一个沉重负担。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是白送的票,也有没人要的时候,最后只得冷清尴尬收场。

  与中国艺术团体在国外遇冷相对的是,他们远渡重洋镀的这一身“金”,在国内有时还真能收到奇效。“唱响金色大厅”、“金色大厅载誉归来”等噱头,屡屡成为艺术团体在国内演出的宣传亮点。除了那些“曾在某某圣殿演出”的履历,五花八门的“大赛”获奖记录也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个个都是“国际金奖”,人人都拿“亚洲第一”,仿佛这年头,光拿个“中国”开头的奖项,都没脸说自己搞艺术似的。那些充当“吹鼓手”的媒体和专业人士,当然要对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负主要责任。但是,“拉大旗作虎皮”的事见了这么多,却依然有它的市场,这又何尝不是折射了国人的崇洋媚外之风? 对“野鸡奖项”如此,对“野鸡大学”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这种“钱多人傻式”的走出去“战略”,花的是自个的钱,图个自娱自乐,那也无可厚非。可悲的是,跨海越洋沽名钓誉的路上,人们又看到了公款埋单的影子。如今,中央八项规定正高悬头顶,国务院又先后取消了多项评比表彰项目,其中所释放的信号和决心,理应警醒那些拿着“虚名镀金费”蠢蠢欲动之人。

  说到底,“金色大厅”的迷思被打破,受伤的不是这座音乐殿堂,而是被蒙在鼓里的中国民众,更是一直想要走出去的中国文化。要真正使中华文化瑰宝成为跨国文化交流中的硬通货,靠的必须是高水准的演出质量。那种封闭在一堆“野鸡荣耀”里的自我迷醉,以及用钱砸出来的文化输出,只会让中华文化蒙尘。(评论员 罗晓星)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