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晨报:余姚干部怕湿鞋 鞋没进水脑子进水

2013年10月16日 09:5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余姚市三七市镇政府14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网友反映的“余姚镇干部视察时怕弄湿高档鞋要六旬村支书背”一事,已经有了处理结果:当事人王某某已被免去三七市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但其下乡时穿的不是高档鞋是一双布鞋。(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质疑

  背领导力气何来

  这条新闻之所以引起关注,有这么几点因素:一是老人背年轻人,二是镇干部作风怪异。吐槽声中,反映出的是民众对干部作风转变的期待,是对群众路线的盼望。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吐槽中,仅仅有人谴责脚不沾地的镇干部,却没有一个人说说这位六旬村支书的不妥。我倒是更关注这位村干部的举动,我想知道的是一位六旬的村干部背了镇干部,他这一辈子背没背过村民群众?

  作为一位六旬的老人,他从哪里来的劲头和勇气?官方回应称:“当时是村支书主动要背的镇干部。”应该说,人上了年纪之后就没有什么所求了,官路到了尽头,人生也到了尽头,无欲无望的时候,也就会更加坦然了。那么,这位六旬的村支书缘何会主动要求去背一个镇干部呢?

  其实,答案也只有一个:惯性使然!在他的几十年村官之路上,或许这已经成为常态。这就是下级对上级的献媚,是对权力的献媚。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一个老人在背年轻人,这是下级干部在背上级干部,这是小权力在背大权力。这才是这起事件的最根本所在。试问,如果不是镇干部,而是村民小组长,这位村支书还会不会去背?

  我们在谴责让六旬村支书背自己的镇干部的时候,更要关注这种官场生态:那就是为什么下级总会献媚上级?这有几个原因是无法回避的。一则是领导的一言堂可以左右别人的命运;二则是巴结上级有利益也有官位;三则是官员之间的勾肩搭背,可以成就一辈子的吃肉喝汤。没有好处谁会去背别人,巴不得让别人背自己呢!

  这些旧的官场畸变的生态不祛除的话,六旬的村支书还会有更多的“背”。但是他背的不是人,背的是权力。我们多么希望所有干部背的都是老百姓!

  郭元鹏

  不接地气为哪般

  台风“菲特”使浙江遭到重创,强降雨让多地市沦为“水城”。领导干部视察灾情本是好事,是心系群众,是体恤民情。可是也有个别机关干部,把好事演变成了坏事。这名干部不想弄湿脚上的布鞋,可让60多岁的村支书背他视察工作,于心何忍!打湿一双布鞋算什么,灾情面前,百姓的性命与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各地都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双鞋就能让干部“止于脚下”,那么不愿接地气,还谈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网上一爆料这事,引来了无数群众对该干部的谴责和声讨。好在余姚市政府果断处置,让风波得以平息。切莫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被群众听在心里看在眼里,别让一双布鞋误了大事,别让视察工作变成了作秀。

  同样是在余姚,一家“小城大厨”饭店的老板俞熠华,从10月9日开始,从宁海采购了大量食材,为因城市内涝严重被困的余姚市民免费提供了上万份热饭热菜。草根力量都在前线传递着正能量,领导干部在此时,更应挺身而出,大灾面前见素质、见水平、见真情,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来,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贴心的温暖。

  密切联系群众在于诚意,在于真心。党群干群关系的维护在一朝一夕,党与人民心贴心需要真实真切的情感交流,视察工作在于真正做好事做实事,不是作秀不是形式主义。反对“四风”,反对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起到的是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干部是政策、路线、方针贯彻落实的根本。基层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要充分发挥“接地气”的作用。

   张缤

  理解

  应该有另外的声音

  这件事引起的不满,可以说不绝于耳。只要上网或者翻开报纸,包括《人民日报》,都能看到“吐槽”文字。有人将此说成是“官僚习气”;有人从其“高档发亮”的鞋上,看到了干部与受灾群众的“隔阂”。这也难怪,谁让这位干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干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但是我以为,“湿鞋门”还应有另外的声音,至少应该听听当事人——背人的魏家桥村支部书记、被背的镇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某某和在场的副镇长的说法,因为这里面有明显的出入:第一,王某某并没有穿什么高档皮鞋,而是穿了一双布鞋,那么所谓“因穿高档皮鞋无法趟水”的因果关系就不存在。第二,王某某充其量是镇上的中层干部,也不是镇上的领导。第三,事发时的情形是,魏敦耀(被看望的老支书)家门口有20至30厘米的积水,王某某当时穿着布鞋,准备脱鞋进入时,许国庆(魏家桥村党总支书记)说,“只有五六米路,我背你进去好了。”王某某坚持自己脱鞋进去。许国庆则称,接下去还有许多地方要走访,不用脱鞋了,我背你进去,节约时间。这就至少说明,不是王某某怕高档鞋子湿了,要求书记背着他的,倒更像村支书的一片好意。而这,是判断事物性质的关键。

  哲学上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许多事情,一旦脱离当时的环境、关系和语境,性质就有了质的变化。王某某是魏家桥联村组长,想必和村支书关系很熟,遇到几米水路,村支书不让他脱鞋耽搁工夫,也是能够想通的事情;况且当时还有副镇长在,也轮不上他摆官僚的架子。

  所以我倒相信,事情没有恶劣到那个份上,也毋须上纲上线。倒是需要警惕各种各样的“作秀”。如果村支书知道因为他的热情,让王某某落了个免职处分的下场,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雷钟哲

  剖析

  官员脑子为何频进水

  当地对这名“脑子进水”的官员进行免职处理,可以说,这名官员是咎由自取。然而,笔者觉得,这样的处理还不够,对于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的官员,免职是轻的,应该直接解雇。更多时候,免职其实是对官员的一种保护。

  时下,经常有“临时工”出事的消息曝出,一些单位的处理,就是以开除临时工完事,对正式工就心慈手软多了,大多是以警告、记过等处分,最多也就是降职、免职,鲜见开除的。

  免职对于官员来说,虽然“官帽子”没了,但“官位子”还在,他们依然拿着国家的俸禄,糟蹋着纳税人的血汗钱。而且,有些处理,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虽然对涉事官员进行了免职处理,但过一段时间后,官员就会复出。官复原职容易被发现,异地任职已经成为保护官员的一种官场潜规则。

  其实,“鞋没进水,脑子进水”的官员还有很多,比如今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体育局副局长姚世斌对交警叫嚣称“我是处级领导,谁敢查我的车?谁敢查我?”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广东省韶关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少梦则称“什么毒大米,我看吃一两年没问题”。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信访局一名领导则警告群众称“警察不打人,养他们是干吗的?”

  可以说,近年来那些爆出雷语的官员,没有一个脑子是没有进水的,然而,对这些“脑子进水”的官员处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曾经质问记者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原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2009年被免职,但2011年1月有媒体披露,逯军已于2010年3月份恢复工作,还在原来的工作单位任原职分管后勤。这哪里是免职处理?分明就是“玩潜水”!

  “脑子进水”的官员辈出,一方面是这些官员远离群众,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些“脑子进水”的官员处理畸轻,可以说,有些处理并不是处理,而是对官员的保护,在如此宽松的监督环境里,咱们的官员,脑子不进水才怪!

  池墨

  -三言两语

  ●这几位领导的群众路线走着走着就走歪了!

  ——巴松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这样的干部真不用讲那么多道理,他不用再下乡,回家专职看鞋吧。处理不严格一点儿,以后还会有怕衣服脏的……

  ——吴秀秋

  ●政治素质很低,群众观点很差。

  ——黄健

  ●引以为戒。

  ——叶子贝

  ●持续多年的“公务员热”仍在升温。一入衙门,诸多保障,权力在手,高人一等,官路没有吸引力才怪。一批批才智青年排队等待升官,留给理想的空间还有多少?

  ——张晨初

  ●明知要趟水不穿胶鞋,的确是脑袋进水。

  ——何语

  ●脑子“尽”水……

  ——乔乔

  ●小题大做了!

  ——谷满仓

  ●那些让人打伞的官员也是一样的,怎么处理呢?学学美国总统嘛,自己打伞或者自己淋雨,让属下自己遮雨。——斯景

  ●村支书是感激政府的关心才主动背他,根本不存在农民跟官老爷之间的社会地位关系。

  ——任我行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