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蒙山大佛穿上800斤重僧袍 100人耗时半年制作

2013年10月17日 06:57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提起蒙山大佛,黄超的骄傲写在脸上,“咱们这大佛都上微博头条了……”他一边说,还不忘推销他的生意,“你看这大佛‘黄袍加身’,这么巨型的僧袍都能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你不来合张影?机会难得。”

  作为世代生活在太原西南晋源区寺底村的村民,29岁的黄超在蒙山大佛景区脚下做起了给游客拍照的工作。2013年10月1日一大早,阳光很好,斜射在半环形的“大肚崖”上,使得风化的崖体更显沧桑。崖体中央的蒙山大佛却“闪闪发光”。在这里工作的黄超发现,一件巨大的金黄色僧袍披在了大佛身上。这座开凿于北齐高洋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摩崖大佛,比中外驰名的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史料记载高约200尺(约66米),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的消息,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最大僧袍”引来议论纷纷

  10月11日,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的热络相比,蒙山景区游客并不多。自驾游的一家人在山道上嬉弄着,青年男女拿着手机找着角度在拍景区的任何角落,景区门口上有结伴而来的老年人刚刚下了公交车,正在和进入景区的接送车讨论路线和价格,也有团队来旅游的正举着条幅在山脚下合影。

  走到景区的中心位置蒙山大佛脚下,游客才都有了一个诉求,很多人在打听“穿上金装的大佛在哪呢?”得到的却是一个让游客不免有些失望的消息,大佛就在眼前,但“金装”已经褪去。

  尽管如此,在蒙山大佛脚下几个拍摄“旅游纪念照”的地方,“穿金装的大佛”照片仍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十一黄金周期间,“穿金装的大佛”成了蒙山大佛最显赫的“招牌”,这个平时并不被游客熟知的地方罕见地排起了长队,“大佛前的空地都挤满人了,连照相都是排队照相”黄超说。很多游客都是从新闻中、网络中看到了“大佛黄袍加身”的消息赶来一睹为快的。

  “现在大佛的黄袍去哪了?”游客纷纷咨询,一个工作人员斜靠在椅子上,既自豪又有一丝戏谑地说“你们来晚了,看不到金装大佛了,前天晚上一阵大风,‘大佛’自己把衣服给脱了”。

  这句玩笑话引起众人一阵开怀,这个号称世界第一高的释迦牟尼佛露天坐像光僧袍就重达400公斤,“穿和脱”并不是那么容易。这座大佛为何要穿“金装”,这“金装”又从何而来,一时间引发颇多猜测。有网友认为,耗资巨大做这样的事情,是景区搞的“形象工程”炒作,目的是赚取门票收入;也有人对“佛袍”的制作经费质疑,“是否是拿公款来作秀”,“黄袍加身”的大佛远离了清静,陷入喧嚣之中。

  10月8日,腾讯网下设的视频节目“新闻晚八点”中,将“蒙山大佛”的巨型僧袍称之为“遮羞布”,节目称大佛管理方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遮住大佛早已风蚀的躯干,此视频在网络上获得33万次的播放率,“遮羞”的说法一时成为主流,实名认证“《地球》杂志执行主编”的姚鹏飞在自己的微博上持同样观点,将矛头直指蒙山大佛景区管理者。

  而与蒙山大佛“黄袍加身”另一种不同的说法也在流传。10月1日到7日,景区举办了一场“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人认为大佛穿“黄袍”是为迎接参加此活动的泰国来宾,在活动主办方发布的新闻稿中,有泰国是‘黄袍佛国’等的文字介绍。

  78岁居士捐赠僧袍

  “一半是高兴,一半是苦恼”,对于“黄袍加身”的大佛的网络热议,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牛丽说。蒙山大佛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是她梦寐以求的,但对于网络上的种种质疑说法,牛丽很不满意:“很多都是没有实际调查的谎言”,10月9日下午,当地起了风,为了避免大佛的“僧袍”被大风损坏,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将穿了9天的巨型僧袍脱下,大佛又露出原本面目。

  “大佛穿金装根本不是‘遮羞’,蒙山大佛2008年开放后,一直都是保持着露天原样,即使进行的修复保护工程,也是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怎么会用一件‘僧袍’去遮羞呢”。谈起大佛“披金装”的由来,牛丽说,在9月中旬,“山西省文化合作中心”和“山西商业联合会”找到蒙山景区,希望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做一次“中泰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推广蒙山,另一方面增加国际佛学交流”,由蒙山景区提供场地服务,蒙山景区从开放后一直是山西为数不多的免费景区,“就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蒙山大佛”。

  谈活动安排时,活动主办方提出“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要为大佛披一件僧袍”。“给佛像敬献披风、僧袍”是佛学文化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寺庙中也常有信众捐赠,来表达意愿。但由于时间匆忙,一时间难以定做下如此大的“僧袍”,主办方想放弃此事。

  得知此事后,蒙山景区管理中心想到了自己景区仓库里,就有一件已经做好5年的“大佛僧袍”,是一位当地居民捐赠给景区的,从来没有穿过。景区管理中心联系到这位捐赠者,得到其同意后,这才给大佛第一次穿上“金装”。

  牛梦初是太原万柏林区后王村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谈起这件“巨型僧袍”,老人兴致勃勃。从小就在蒙山长大的牛梦初童年是伴着“大佛”故事长大的,“那会儿还没有发现这个大佛,但故事很多”,他和小伙伴们常常到蒙山来玩。

  上世纪80年代,蒙山大佛被学者王剑霓发现,2006年,当地政府聘请专家对蒙山大佛进行全面保护和修缮。看到大佛重现人间,这让牛梦初激动不已,他想为大佛做点事情。“我当时是一个工厂单位的司机,没事就跑到蒙山来看,拿着笔画”,牛梦初想到了寺庙里的佛像常常有信众敬献的披风僧袍,他想为大佛捐赠一套僧袍“将来大佛开光的时候可以用得上,这么大临时去做肯定做不了,得提前弄”。

  100个工人耗时半年手工制作

  牛梦初已经破损的塑料笔记本里,有十多份他手绘的“大佛僧袍”设计图,从2007年开始,他前后修改了一个多月。设计稿完成后,牛梦初开始寻找生产厂家。“那会儿想得简单,觉得有2000块就够了”,但找了很多服装厂,一看大佛的体积都摇头说做不了。牛梦初找来了女儿帮忙上网去找,终于在浙江找到了一个大型绣品厂愿意做。

  2007年5月,这家绣品厂的厂长李如敏亲自来到太原,在牛梦初老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蒙山大佛。“看照片的时候就觉得难度挺大,等到了现场发现基本是没办法下手”。回想起那次“量体裁衣”,李如敏记忆犹新。“大佛当时是半座山,站在下面根本没法量”,牛梦初带着李如敏爬上了山头,拨开灌木丛,走到佛背后的山头,然后用绳子拴好石块,从山头再垂落到大佛的手部。

  两个人一共量了两天,大佛爬了不知多少次,最终将僧袍尺寸量好。“这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僧袍了,我的厂房10000平方米,但我都心里没底”,带着测量好的数字,李如敏回到了浙江,经过计算,僧袍将做成两件披风式样,一共要用掉2000米绸缎,而牛梦初根据佛教文化的要求,还要在大佛僧袍上缝上48朵莲花,88朵祥云。

  “一朵莲花就像平时一件成人的衣服那么大,全是手工刺绣上去”,李如敏算了一下仅成本就需花费3万多元。这个价钱对于工薪阶层的牛梦初来说是笔巨大的费用,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为了达成心愿,牛梦初召集了全家祖孙三代人“开会”,共同完成了这个心愿。大家你三千、他五千,最终,全家12口人凑齐了这3万多元。

  “这件僧袍制作一共花了半年的时间,我工厂的100多工人全部上手了”,2008年3月,巨型僧袍交到了牛梦初手中,足足一辆中型货车才能拉下,牛梦初将僧袍捐赠给了蒙山景区,等待大佛开光时启用。2008年5月,蒙山景区正式开放,但蒙山大佛一直没有开光,5年来,僧袍一直存放在景区的仓库中,直至今年十一重现天日。

  负责给大佛穿这件僧袍的高强说“它就像一个披风一样,是从两面披上去的,光这一面是400斤,两面加起来是800斤,我们往山上运输的时候,分两趟运输上去,一共十几个工人干了一天一夜才给大佛穿好衣服”。

  “完美策划”背后的“麻烦”

  “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800斤金袈裟穿上佛身”,穿好僧袍的蒙山大佛一露面,就引起了众多关注。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韩忠老师说“蒙山大佛通过这样一个策划,在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知名度,活动本身与景区文化也一脉相承,这是山西旅游营销最成功的一次,堪称完美”。一些数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蒙山大佛披僧袍”之前,百度搜索“蒙山大佛”共有50多万条信息,且大多是景区的普通信息介绍,而在10月11日,记者再次搜索“蒙山大佛”时,共有160多万条信息,其中仅“蒙山大佛僧袍”就有50多万条信息,增长了一倍还多。“我们这次真是无心插柳”,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牛丽说,“活动我们只是提供场地,大佛穿巨型僧袍我们也只是听从捐赠人的意见,景区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宣传”。最早报道此事的公共媒体是中国新闻社的摄影记者韦亮,他说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此事,是到蒙山去参观时才看到的“大佛穿上了僧袍”,拍摄发布后成了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更广泛的是在自媒体上的传播,微博、微信,游客自拍的“大佛金装”比官方报道来得更多。

  景区内不少游客说“大佛披巨型僧袍,从来没见过,很稀罕,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一个固定项目,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种奇观。”没有看到此景的游客不免有些遗憾。“下次再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牛丽面有难色。景区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多人关注此事,当网络热议蜂拥而来,一些不实的谣言在网络上开始流传。有人说:“景区炒作是为了卖门票,在网络上、太原火车站附近有人卖景区的半价票”;有人说:“看巨型僧袍的人太多引发了旅客滞留”……于是当地政府连夜开会展开调查。牛丽说“景区从开放到现在一直没有收取过门票,十一期间只是游客数量多,但也没有发生过游客滞留”……

  对景区的管理人员来说,一次又一次去辟谣,让他们烦不胜烦,“没人关注就没有这么多事,结果一件大僧袍等于给自己找了大麻烦”。(记者 刘斌)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