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日报:部分专家应少发表“不接地气”言论

2013年10月17日 08:3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发表“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的言论之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也因建言“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先要考试审核”遭网友炮轰。因为“清华教授”的身份,两人的言论叠加了公众对专家学者的负面评价。

  虽然两位教授都受到了舆论质疑,但言论性质还是有本质不同。易延友所言明显违反了公共理性和法治常识,赤裸裸的反平等观念无疑是对“法学院教授”身份的极大反讽;而文国玮的言论却不能进行简单的对错评价,基于工具理性的建言并非没有逻辑和市场,只是因为少了些人文情怀和人本理念而惹了众怒。事实上,在认真研读采访文国玮的文章后会发现,“人口进京先考试审核”的说法虽然饱受诟病,却并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相反,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许多观点都是可取的,比如“城镇化不是单向的人口城镇化”、“要把北上广的资源辐射到地方上去”等,这些言论也与其“城市规划专家”的身份吻合,说明这并不是一个胸无点墨、信口开河的“砖家”。

  至于触到网友愤怒点的“人口进京先考试审核”,虽然与社会寄予厚望的户籍制度改革相斥,却也并非文国玮的“原创”。早在2005年,某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就抛出“外地人素质比较低,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的论调,提议建立“外地人进京准入制度”;后来,又有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研究所周浩博士提议,“可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水平,使一批人无法在北京生活”;三年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更是建议“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小门店等实行强制退出机制,提高各类市场的开业门槛标准”。诸如此类的建言,目的无不是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素质,变相驱逐底层流动人物,防止人口无限制地涌入城市。而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落户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虽然没有直接的考试,却有各种各样严苛的审核。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国玮的言论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管制思维在中国大有市场,尤其是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但文国玮的言论为何会遭网友炮轰呢?除了观点分歧之外,更多的是背离了公众的期望,尤其是对于草根网友、底层群众、流动人口来说。他们无疑是文国玮口中的“盲流”潜在者,“不受欢迎”的标签让他们的情感深受伤害。这正是文国玮言论的问题所在。言语之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仅没有与底层人群的情感共鸣,相反还把底层人群视为其沙盘推演中的“标的物”,纯粹的逻辑演绎难免会得出缺少情感关怀的结论。其实,这样的专家学者并不少见,他们的言论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公众的情感。究其原因,有的是故意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是已经被社会强势阶层“圈养”,这两类专家学者除了对其“无视”别无他法;还有一类,用流行词来说就是令人讨厌的“理中客”,多少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不解群众情感、不知底层艰难”。他们基于书本知识和工具理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接地气”,要么伤人感情,要么不切实际。

  现在有些专家学者已经离底层群众的生活太远了,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期盼知之甚少,单凭看书写论文难有贴近公众情感的真知灼见。要让观点免于被炮轰的命运,专家学者必须要有人文情怀,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少发表“不接地气”的言论。(丁建庭)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