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落户北京应考试”思维还有多大市场

2013年10月17日 13:18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接受采访时称,为解决城市居民素质的问题,“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他还认为:这个考试分为几项,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10月15日《北京晚报》)

  通读报道,文国玮的思路和观点,满是所谓“精英意识”主导下的洁癖思维——当然通俗说,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市居民素质、防止城市农村化,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具体到文国玮这里,竟变成粗暴的“过筛子”。而简单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精英洁癖”思维并不鲜见。此前北京市某区一位人大代表,便有“北京本来就不是谁想来就来的”惊人之语。去年10月,为反对异地高考,有京籍家长更是给出了“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的判断。

  其实,不管是城镇化进程,还是城市发展本身,本就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适功能。且不说所有在北京市工作、奋斗的人,都在为北京市的发展奉献力量、做出贡献,文国玮所称的农村人在北京乱跑、挤满了北京市的医院等“有碍观瞻”行为,绝对不是没事找事故意添乱。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正是因为工作、竞争、买房等现实压力,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对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而言,遗忘或者说是忽视了城市的自我调适功能,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同时,面对人口膨胀的压力,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城市,已经在学历、年限等层面,设置了“入户”门槛。外来人口要想落户大城市,已经在进行着方方面面的“考试”,接受着事无巨细的公共管理。但为什么到了文国玮这里,北京市的城市管理就成了不设限的“闸门”呢?无视既有的公共管理,无视既有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门槛设定,反而更要在文化程度、法律知识、工作能力等层面筛选“真正的北京人”—这到底是为城镇化发展建言,还是为既得利益者代言?

  所以,言称“落户北京应考试”,难免让人认为是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的“自我保护”。还以教育公平为例,10月15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相关报告中称,“经过多年努力,东中西部高考录取率差距已经不大,但总的来说,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偏低。”由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的事实,不能比让人想到俞洪敏“北京大学不能成为‘北京人大学’”的观点。在他看来,“全国重点大学在各省区市之间录取率差异巨大,严重损害了高考公平。”而不得不说,同一个国度内、同为纳税人,户籍藩篱本就是非常态的存在;既得利益者享受的优势资源和福利,并不代表一直都有继续享用的正当性。读大学是这样,进出城市亦是这样。

  驳倒“落户北京应考试”这样的观点并不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这样的精英洁癖思维,对城镇化推进的误导和戕害。以此观之,文国玮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者到现实执行者,如何未雨绸缪、做足准备?再比如,文国玮提到的“北上广的医疗资源应该辐射地方”—公共资源城乡、地区、人群间更优配置问题,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兼顾?“落户北京应考试”的精英洁癖大可一笑了之,如此这般的现实问题,却需要条分缕析逐一破解。(李记)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