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透过“空前”雾霾看人本关怀

2013年10月22日 10: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在连续的雾霾天里,PM2.5持续爆表。21日,哈尔滨气象局首次发布霾的预警,就将预警级别发到最高级别红色。霾害可谓“空前”。雾霾下的冰城,尘埃弥漫、烟尘呛嗓,人们交通出行、户外活动严重受限。一时间,“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这些颇为“有才”的形容,成为坊间无奈的宣泄。

  说无奈,确实无奈。我省不少地方连同吉林、辽宁多地都在“大气逆温层”的控制下,它像个怪兽将城市死死缠住,使得煤灰、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统统扩散不出去。大自然让人敬畏,现实没有奥特曼,奈何不了“大气逆温层”,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人为污染,尽可能避免出行,尽可能呵护肺。

  中小学生停课了,以往哈尔滨中小学生曾因大雪、大雨停课,此番因雾霾停课还是头一遭,让孩子“偏得”了一天休息欣喜的同时,也让家长们对教育部门这一举措喊赞。市政部门要求路灯亮到9时,为老天“补光”,缓解了街路能见度极低的状况。市政府要求热源企业试探“错时错峰”起炉的办法,避免天灾与人为因素的叠加,在保卫呼吸和保卫室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题,请给他们时间思考、探索甚至“试错”。一些单位压缩了上班时间,减少员工的户外活动;长途客车停发,以减少安全隐患……从政府部门到基层单位,实事求是地采取措施应对“霾伏”,虽然有的是无奈之举,但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关怀。这些大大小小的人本之举、民本之举,让人们透过雾霾看到了澄澈天光中聚集更多更积极的力量。

  按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国十条”规定,重污染天气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遗憾的是,由于《哈尔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仍处修订完善中,尚未形成统一套路施展拳脚,“空前”的雾霾不期而至,令一些政府部门措手不及。有关部门应对此次雾霾灾害细致剖析、深入研究,更应该对自身的工作做深入的剖析,及早拿出、完善今后应对类似情况的方案。

  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做好应急预案是必要的。在灾害来临之时,多一点细致,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引导人们防范灾害、躲避灾难,是对城市管理的一项严峻考验。在今年我省抗洪抢险过程中,令龙江自豪的是,没有一人因为洪水死亡。缘于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实现这个理念而制定过细过硬的预案和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治理好大气污染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也需要全民的监督。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民众自觉减少鞭炮燃放,与哈尔滨一直以来的环境信息公开“正相关”,公众在减少PM2.5方面有很多事情能做,还需要社会引导培养、拓展渠道。这两天即便哈尔滨菜市场的老大妈,也能对PM2.5数据说出一番见解,“民须知之,才可使由之”,正因为人人都是PM2.5的知情者,所以能够判断和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而才能成为防治环境污染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

  “空前”的雾霾,未必是“绝后”的。以人为本,更通俗地说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考虑一切问题,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价值源泉。休戚与共的我们,彼此关照,彼此爱惜,必将拨开雾霾见太阳,同时,在防治雾霾过程中惟有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拿出措施,才能不辜负我们的“共呼吸”。

  21日,哈尔滨市民在雾霾中前行。(徐明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