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没收“闲置房产”有无可行性?

2013年10月23日 13:55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解决目前房价高涨不下的一个核心对策是16字方针:允许买房、限制卖房、奖励租房、处罚空房。”在近日举行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陈全生如此认为。限卖就是国家按其持有时间对卖房差价征收高额税费,比如买房后一年就卖的,差价的95%由国家收走;处罚空房可以向德国学,闲置3年房产税翻番,闲置5年政府组织流浪汉入住,闲置7年收归地方政府所有。(10月22日《华商报》)

  闭门造车

  乍从表面上一看,陈全生参事的建议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允许买房,但限制卖房,无疑意味着人们买了房子之后,不可能顺利卖掉以获利,这样也就没有人会投资炒房。再加上奖励租房,中国毕竟只有13亿多人口,只要不出现人口暴涨,时间一长,人人必然都会有房住。房价自然会不调而降,回归理性。比如如果一套房子闲置7年不住,足以说明房主并不需要这套房,那么将其收归地方政府,然后配置给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坚持下去,其结果也必然是人人都有住房。

  然而仔细分析之下,陈全生参事的建议又显然是不可行的。首先,其没有任何理论和法律的依据,且与《物权法》等法律有所冲突。个人对其住房等享有物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如果一套房子作为商品,由个人出资购买,结果却因为没有入住,而在7年之后以强权的方式收归政府,于理于法明显都有些说不过去,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其次,在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明显不完善的情况下,陈全生参事的这一建议很容易就会被架空。比如由谁来执行、谁来监管?比如限制卖房意味着并非完全不可以卖,比如1人可以卖1套,那么如何限?“房叔”、“房姐”们早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些人有100套房,不可能所有房子都在自己名下。

  就此而言,陈全生参事的建议,特别是“闲置7年,收归地方政府所有”的想法,不符合法理,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很难具体执行,明显有闭门造车之嫌!(刘鹏)

  调控利器

  “允许买房、限制卖房、奖励租房、处罚空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陈全生祭出的“16字方针”,可谓是字字显威力,句句见真章,宛如一记重拳,击中了“高房价”的要害。特别是,“16字方针”涵盖了买房、卖房、租房和空房等4个关键部位,均有具体的应对措施,且4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政策链”。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建立一个综合的房价调控体系,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规避了过去房价调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其中,“允许买房”自然是房价调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公民“居有所屋”的先决条件。而“限制卖房”既是为“允许买房”服务的,又对“允许买房”进行了一定的制约。即公民买的是“住房”,而不是“房产”;是为了解决“居有所屋”,而不是为了投机炒房。为此,通过“限制卖房”,国家对差价征收高额税费等,消除投机炒房的利益冲动,使买房和卖房,都是为了解决“居有所屋”,而不是为了逐利。

  再者,“奖励租房”是针对暂时无力买房的低收入人群的一项优惠政策。一方面,可采纳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陈全生的建议,把房东的租房所得税全部免掉,以此鼓励房东降低房租,让更多的无房族租得起房。另一方面,借鉴德国做法,给贫困人群投供租房补贴。德国政府根据家庭成员多少、失业时间长短等条件,向贫困家庭发放每月数百欧元不等的租房补助。因此,目前德国租房者占多数,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其中年轻人77%左右为租房族。德国租房比例高,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法律给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而房屋租赁市场的繁荣,对稳定住房市场需求和避免房价大幅飙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处罚空房”将成为控制盲目建房、买房的利器。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房屋空置达到381.2万户,空置率达到30%。这是什么概念?假如一户平均住2人,就能住下700多万人口,如果是3口之家,就能容下1000多万人。仅仅一个北京,就有这么多空置房,全国住房空置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问题是,住房空置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楼市虚假繁荣、房价居高不下的“幕后推手”。因此,学习德国经验,制订“房子闲置7年将收归政府”等惩罚性规定,将会倒逼建房、买房行为真正回归理性。(张西流)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